第四二五章 实弹打靶-《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1/3)页
董叔恒的滦州之行收获还是很大的。
柴油机的投产意味着华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再次领先一步。
发展工业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推进,不能够好高骛远。
董叔恒深知在点科技树的时候,不仅要重视科技创新,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尤为重要。
而基础理论的研究离不开教育。
随着书院的增多,一些老书院师资的逐渐成熟,大量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被从国外引进。
华夏在吸收了这些知识之后,融合和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自己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在稳步地发展。
其实华夏几千的理论积累也很多,尤其在数学方面,有很多的著作。只是现在要与国际接轨,一些概念和定义都要从新命名,在体系上要重新梳理。
除了国外引进的人才之外,董书恒底下的书院还成功转型了一批本土的文人。
这些人原本在各自的领域就有很多的造诣。在融合了舶来的基础理论知识后。这些人成功地转型,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佼佼者。
再加上与各类实验室的实践研究相配合。
董叔恒的科技树可谓是枝繁叶茂。
当然了,这其中复兴军一直以来对科技的投入也非常的重要。
搞研究可是一项非常费钱的事情,不是一般的费钱,而是砸钱的那种费钱。
也就是董书恒这样的人会愿意为科研投入大量的资金。现在的国家大都还不不明白科技就是生产力。
现在欧洲的很多科学家别说搞研究了,很多人还在为吃饱饭而奔波。他们奔走在贵族或者资本家的门前,拿着自己的研究设想去说服这些人投资或者资助自己的研究。
可是那些新兴的资本家更在意的扩大产能,降低成本和寻找市场。
而那些封建贵族们更是不愿意为科研投入,他们比资本家还要保守。
加之现在欧洲的科研体系本身就不是很规范,很多人甚至是冒充科学家,诈骗经费,这就让很多科学家的科研无人投资。
而且西方的很多学校都是那种私立的,没有稳定的教学经费来源,就恒没有前来为这些学者的科研投资了。
董书恒手下的化学巨匠舍恩拜就是因为搞科研破产,负债累累,这才被挖到华夏来的。
还有其他很多的欧洲科研人员也是被董书恒这么挖来的。而且这些人到了华夏之后,几乎都不愿意再回去了。
华夏的科研环境对于这些搞科研的人就像是天堂一般。
搞科研人的无非是希望自己的研究经费能够得到保障,再有就是自己不需要为琐事烦恼,能够一心一意地投入到科研中去。还有就是他们的家人能够衣食无忧。
当然了,这些引进的人才之中,还是会出现滥竽充数的,不过当他们来到华夏之后,发现这里实在是太大了。
一个洋人在这里除了依附复兴军的安排生活,根本就是寸步难行,哪怕是复兴军不看管他们,他们也离不开生活的地方。
复兴军的基层组织建设很完善,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民兵队,大家一见到陌生的人就会进行自觉地进行盘问或者向上举办。
像一个长相迥异的外国人根本就无法在华夏的内地地区自由活动。
这些滥竽充数的人发现他们悲催了,本来想来骗点钱然后离开,现在他们才发现自己根本就逃不掉。
这些人被发现之后,一个都逃不掉,他们即使没有真才实学,也要在华夏继续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哪怕仅仅是贡献体力劳动。
就在刚刚,塘沽港的货船被通知两天之内全部不得离港。
渤海湾进入黄海的出入口,也有近海巡逻艇巡逻。
凡是要进入渤海湾的船只全部被拦截掉头。他们被通知暂时向南边的胶州湾等待两日。
而航线上商船也在巡逻艇的监视下快速地离开,或者是回到港口。
深秋使节,秋高气爽,渤海湾内,风高浪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