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后世的华夏历史上记载到:“董书恒用一篇文章号召(忽悠)了数十万华夏青年共赴西域,创造了华夏历史上移民实边的奇迹!” 而写这篇文章的魏玉祥也一举成名,以一个官员身份成为一个思想文化界的名人。 “戍卒精神”被广为传播,成为了历届守边战士的信条。 不仅仅在将士之间,在各行各业之中都开始学习“戍卒精神”。 董书恒将这个学习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他觉得华夏人的生活中需要融入更多的价值观,去丰富华夏精神。 董书恒一直以来做的改革举措,大多在政治上、经济上,像精神层面的改革,却一直没有尝试。 这次的事情,让董书恒认识到了可以从华夏的传统精神中去挖掘出新的东西。 将其总结出来,放入到当前的文化改革上来,也可以推动当前在全国开展的制度改革。 董书恒最近一段时间做的最多不是对新政府的宣传。 他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化解土地矛盾上。 华夏古代的封建王朝末期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土地矛盾问题。 董书恒研究过当前的满清状况,他觉得当前满清的主要矛盾依然还是土地茅盾。 外国势力目前对华夏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随着华夏政府执政之后,鸦片的输入被堵住,广大的内陆地区也没有开放,沿海的口岸成了仅剩的对外窗口。 所以外国势力目前还没有资格成为华夏的主要矛盾。 华夏国内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土地问题。 因为董书恒的出现,太平天国战争对华夏人口的影响减到了最小。当前华夏的人口依然接近四亿,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 满清一朝的耕地面积虽然达到了历史最高,而且高产的新作物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但是这都不足以缓解土地的矛盾。 因为人口的增长远远快于粮食的增产。四亿人口依然大大超过了华夏历史上的任何朝代。 董书恒要想准备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任重而道远。 董书恒没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因为重新分配了土地,他的移民政策就没有办法开展了。但是他出台了限制地租的法令,同时将农税改为征收粮食,在各地设置粮仓。 自明朝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农税开始,百姓的农税改为缴纳银两,这让百姓不得不接受二次剥削,加速了自耕农的破产。 现在的华夏政府改革了商业税制,国库的白银大部分都是从商税获取,而且华夏还有很多的国属企业。有很多方式可以将白银回收到政府手中,加上华夏准备推出的货币改革,现在董书恒并不担心没有银子用。 所以,没必要在去从农税上抠。农税改为公粮,也能够将百姓地主手中的余粮集中的政府的手中,让政府掌握更多的资源,去对市场进行调控。 华夏的商税并不比满清高,但是更为细致。满清时的商税制度太过粗糙,而权柄都掌握在地方手中,很容易就会导致官商勾结。普通小商人被克以重税,层层盘剥,但是那些有背景的大商人却可以堂而皇之地偷税漏税。 华夏的商税制度却是纵向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国税。所有税收都归国家所有,地方的财政通过预算从国家获得资金。 得益于完善的银行制度,华夏才能够收回所有的财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超过了历史上的所有时期。 满清时期,要是这么做,光是款项的调拨就可以将朝廷给累垮。 华夏将税收工作委托于财政部下属的税务总局。 税务总局在全国建立一套纵向的税务系统。税务机关的管理完全纵向,跟地方官府没有任何关系。 税务机关甚至有自己的执法机构——税警队。这些税警都是从军队中退伍转业,战斗力一点都不弱。 税务机关统一管理各地的税收工作,但是他们并不管钱,税收统一由复兴银行管理。 与此同时,国属企业的盈利、关税、矿山森林等资源的出让金,国属土地的出让金等都由复兴银行管理。另外复兴银行还负责保管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这构成了华夏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 要说现在华夏境内最有钱的是谁?那么非复兴银行莫属了。但是复兴银行并没有进行经营活动的权力,他本质上还是一个政府机构。 然后,每年的预算出来之后,也由财政部整理出来交由复兴银行,由其统一拨付。复兴银行在各地都有分行。地方政府预算的钱都是从这里出来,包括官员的工资都是从账上划拨到他们各自在商业银行的工资账户。 预算执行监管机构负责跟进这些预算的使用情况。 而且董书恒规定,每个地方的预算必须要在年初的时候,在当地登报或者张榜公布给百姓。 这就最大的程度减少了地方官府贪腐的可能性。 比如地方官府准备今年修建一条道路,政府拨付了多少款项,那么在年初必须要公布出来,希望这条路修成的百姓必然会关注此事。那么地方官府想要偷工减料,将拨付的款项节省下来分掉,那么就要问这些百姓愿不愿意了。 这种预算制度,还可以控制政府的开支,比如我现在手中没有多少钱了,那么就可以提前跟地方上的官府提前打好招呼,大家今年的预算收收紧。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