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四章 兄弟连-《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1/3)页
沙俄的南路军还在哈萨克草原上征募哈萨克战士。
哈萨克是西域西边的一个游牧民族,准格尔部强大的时候,哈萨克人一直被压制在哈萨克草原的西部,不敢向东边靠近。
后来乾隆帝彻底剿灭了准格尔部,设立了伊犁将军府。管辖东到哈密和巴里坤、西到葱岭和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北到巴尔喀什湖和额尔齐斯河中上游,南到昆仑山。
客观地讲,乾隆帝对于西部疆界的稳定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平定准格尔之后,他先是大规模开展布防西域的调兵行动,调各地的八旗、绿营携带家眷移驻伊犁。让清廷完成了对当地的有效占领。
乾隆二十八年,凉州、庄浪驻防八旗兵三千二百人全部携带家属移驻伊犁,同年索伦兵一千人、察哈尔蒙古兵一千名也被派往伊犁。
清廷对开往伊犁的八旗兵丁,每三丁给车一辆,每户给装运杂物的大车一辆。
二十九年,乾隆又下令从承德地区调满蒙八旗兵一千人,从盛京地区调锡伯兵一千人,一律携眷驻防伊犁。
他要驻守伊犁的八旗兵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培养吃苦耐劳习惯,以保持精于骑射的传统。
三十三年,驻守乌鲁木齐地区的三千六百名绿旗兵改为携眷驻防。
三十六年,乾隆再次大规模增兵西域,乌鲁木齐驻防满洲八旗兵三千,巴里坤驻满洲八旗兵两千,塔尔巴哈台原有兵额一千人增至两千人。
乾隆执政时,西域共设官一千四百员,驻军一万九千人,岁需饷银六十八万两,粮食十三万五千石。清廷每年向西域调拨饷银六十一万两,粮食则全部就地解决。西域驻兵数仅次于京师和东北地区,为全国第三(指八旗驻防兵)。
当时的许多士大夫认为乾隆帝经营西域,为国家增加了负担。
实际情况是西域并没有增加多少开支。驻兵屯田的政策让西域的军粮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这种做法跟现在华夏所采用的移民实边的政策有很多的相通之处。
这也不是乾隆帝的初创,汉唐时期,驻军西域就已经采用了屯田的政策。饷银好运,但是粮食跨那么远的距离运输就十分的困难了。
光是运粮路上的消耗就会让国家财政吃不消。
左季高的西路军为什么行军那么慢。
他一路前进,要在路途之中寻找好的水源地,然后留下一部分士兵屯田驻守,这些士兵驻守在这些点上,建造一些基本的设施,等待董书恒派遣民兵过来开发。
这些民兵也是拖家带口来的,他们两会把这些据点开发成一个个农场。进一步垒实华夏在这里的统治根基。
西域这个地方,适合人生活的地方就是一个个点。
这里的自然环境不允许建立成片的发型聚居区。
这些湖北兵的家眷也会陆续的送过去。不仅如此,在左季高离开湖北的时候就已经安排了湖北移民西域的计划。湖北虽然也是鱼米之乡。
但是也正因为这样,湖北的人口稠密,土地矛盾严重。左季高离开之前就下了抽丁领,凡是家中有三丁以上的,抽一丁移西域,政府负责是费用,到西域之后安置在农场工作。
等这些屯驻地连城了一条线,就成了一条安全的通道。
这样西路军无论行军到什么地方都不会担心自己的后路被截断。
驻军开垦的土地,都是位于水源最好的地方,今后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大军提供补给。
乾隆还做了一件事情。清军建立伊犁将军府之后划定边界。
哈萨克人经常越界放牧,清廷遂在边界设置卡伦巡防。
乾隆甚至下旨对当时的哈萨克汗王进行了申饬。
西域驻防清军沿国境线建立的巡边哨所,称为卡伦。
由两个哨所交替巡查地区的卡伦,称为“开齐”;小卡伦分置瞭望之处,称为“布克申”,都统称为卡伦。
清军沿西域国境线从北到南设置的卡伦,分别由塔尔巴哈台、伊犁、乌什、喀什噶尔四城驻军管辖。
卡伦制度对于乾隆之后保持西域的边界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些卡伦到现在依然在发挥着作用,为后面西路军成功地击溃沙俄军队的入侵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时沙俄的南路军还在哈萨克征募骑兵。
现在即将要入夏,哈萨克牧民大都在准备夏季转场。而且哈萨克刚刚并入沙俄,牧民们很多都对沙俄不服。所以征募的工作做的很慢。
南路的沙俄军队统领只能不断地对哈萨克的首领施压,以加快征募战士的速度。
让我们将视线移到北方。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