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二章 大盛魁-《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2/3)页

    对于两成的干股,董书恒欣然接受。

    这可不是打发叫花子,此时正是大盛魁的全盛时期。他的总资产号称上亿两白银,两成就是两千万两啊!

    大盛魁曾放出豪言,其手中的银子铸造城五十两的银锭可以从库伦铺到归化城。

    接受了大盛魁的干股,董书恒就相当于接纳了大盛魁。

    从此之后,大盛魁继续走零售路线,长城集团则在一些大的城市设立商站,成了大盛魁的供货商。

    同时大盛魁还继续保留了对沙俄的商路。

    董书恒需要通过大盛魁了解沙俄的情况。

    在复兴军攻占恰克图,接收整个外蒙古的过程中,大盛魁都出力甚大。

    复兴军在贝加尔湖以东以及远东的地盘也对大盛魁的零售商队敞开。

    不过在满清没有灭亡之前大盛魁对于复兴军的态度依然有些暧昧。

    直到董书恒入主京城之后。

    大盛魁的现任大掌柜王廷相才到董书恒这里来拜码头。

    董书恒的心中大盛魁这样的名族企业需要扶持。

    他蕴含了很多的民族企业的探索成果,其组织结构,运作模式都是成功的典范。

    从王廷相的口中,董书恒知道了更多的关于大盛魁的内幕。

    虽然这个商号也巴结满清政府,甚至承包了漠北草原的税收。

    但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大盛魁做出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

    商业团体依附于政权这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董书恒不介意给大盛魁更广大的发展空间。

    董书恒和北方商人的长城集团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建设一支像大盛魁那样的零售组织。

    长城集团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增加一个南方商品进入北方的渠道。

    还有就是将当初淮海军的势力延伸到北方。

    现在既然已经统一了北方。

    董书恒决定将长城的主业转到创建实业方面。

    长城集团汇聚了大量北方商人的资本,实力雄厚。

    就在五月份,董书恒让刘文锦主持了长城的集团的扩资重组。

    重组后的长城集团将在北方投资矿山,兴建实业。

    就是这次扩充的时候,大盛魁投资了五百万银元成了长城的第三大股东。

    华夏政府依然占有六成的股份,是第一大股东。

    这个集团还算是一个国属的控股公司。

    经过重组之后,长城将仅保留在在口外的大型商站。不再涉足零售领域,与大盛魁划清了界限。

    同时在董书恒的支持下,大盛魁整合自己的票号创建了“隆盛银行”成为了继长江银行之后,第二家全国性的商业银行。

    为了创建这家银行,大盛魁交了一千万两白银以及五十万两的黄金作为储备金给复兴银行。

    作为回报,隆盛得到了第二张全国性的银行执照。

    不仅如此,王廷相还看到了左季高到西域西征的机会,将大盛魁的生意从草原向西南延伸到西域地区。

    大盛魁的商队跟着西路军确实给西路军带来了巨大的方便。

    齐彬进入库伦之后,大盛魁在库伦的大掌柜当即就联系了齐彬,不仅给使团的卫队送来了补给。

    还将大盛魁手中掌握的各部消息交给了齐彬。

    大盛魁的驮队可是深入到每一个牧区,他们掌握的消息比情报部掌握的还要细致。

    这为齐彬判断各部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骑一旅西进,也有大盛魁的伙计帮助带路。

    在漠北地方之上,除了各部首领以及寺庙之外,大盛魁无疑是第三个重要的势力。

    以前的满清朝廷只想通过大盛魁敛财。可是董书恒知道这种有些完善零售网络的商业组织,在草原上究竟能够发挥出多么巨大的作用。

    牧民们居无定所,就连各个汗部的汗王都不一定能够全部找到自己手下的部落。

    但是大盛奎的伙计们却能够知道自己常去的部落会到什么地方落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