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八章 治河(求票,求订阅!)-《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2/3)页

    因为事关重大,内阁召开了扩大会议专门讨论这件事情。

    反对的声音认为这件事情,有些异想天开,几千年来,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样的事情。

    明明是开垦好的土地,为什么要变成大湖呢?

    老百姓的心中也会想不通此事。还有很多家族的祖宗坟地、祠堂都在这里。

    要是全都让湖水给淹没了,那些个家族能够愿意吗?

    他们一定会带头出来搞事。

    复兴军现在刚刚建立政权,首先要做的就是争取民心。

    这样的事情显然会让复兴军在个别地方上失去人心。

    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可以施行。这个方案很显然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黄河的问题。

    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情。

    而且,现在有施行下去的条件。

    首先是华夏手中掌握着东北大量的耕地。可以为这些迁出的人重新分配土地。

    对于这些百姓的损失完全可以多分配一些土地去弥补。

    其次,这次黄河水灾已经让这片地区成为了灾区,大部分百姓已经被董书恒迁移到了海州地区。

    本来就是准备将他们迁移出去。

    现在只有少数居住在丘陵地区的百姓没有受灾,需要政府动员搬迁。

    因此现在搬迁的压力最小。

    最后,现在复兴军刚刚建立政府,余威犹在,百姓们还把握不好复兴军的处事风格,更多的是人会选择暂时忍耐。

    正是快刀斩乱麻解决此事的最佳时机。所谓长痛不如短痛。

    董书恒心中则是支持这个方案的,甚至他早有此打算。只是此事终究要大家去执行,所以他将这件事情拿出来给内阁讨论。

    同时,他也想看看内阁这些人讨论的时候,能不能将这件事所产生的弊端全部发掘出来。

    农历1955年5月15日,董书恒发布总统令,同意了冯道利提出的治黄方案。

    同时在命令中附录一份黄河治理十年规划。

    规划指出要在未来十年内逐步迁徙黄河上游的两岸的三十公里以内的百姓。

    政府要在黄河两岸植树造林,恢复生态。

    所有迁移的百姓,政府会补偿土地,负责迁移的费用。

    有人会说董书恒这是在好高骛远,还没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就开始考虑环保问题了。

    事实上,董书恒做这件事的最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移民实边。

    治理黄河上游生态,这样的事情什么时候都能够做,为什么现在做?

    这就要提到董书恒另外一个目的。

    现在是华夏最后扩张国土的机会,但是扩张华夏的生存空间不是仅仅靠军队去占领。

    必须要有人生活在那里,不然的话,当地的人不会对华夏产生归属感,哪怕是华夏的军队占领了那里,若干年之后,还是会脱离出去。

    董书恒知道今后世界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爆发一场独立运动的高潮。

    现在那些列强的殖民地大都会走向独立。所以说传统的殖民主义是一个被后世证明失败的模式。

    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开始逐步显现出来,比如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就出现了反抗运动。

    董书恒希望的是,华夏的军队占领哪里,华夏的百姓就要成为那里的主体居民。

    只有这样才算是扩展华夏民族的生存空间。

    但是董书恒明白,华夏的百姓都是安土重迁的,不是生活不下去,他们是不会离开自己的家乡的。

    但是现在华夏建立,董书恒已经要着手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了。

    等百姓的温饱解决了之后,他们还会愿意迁移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那么就要使用政府的强制力,要先开启一个头,到时候政府就可以依照先例处理。

    这样百姓也更加容易接受。

    这次治河就是一个开创先例的机会。

    那么以后华夏要还想迁移百姓出去就可以找这个先例。

    现在关中平原、黄土高原都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但是这些地方大部分都已经出现了过度开发的现象。

    董书恒的想法是逐步将这些地方的人口迁出。西部的这些百姓可以迁移到西域去。

    南方的百姓迁移一些到南洋以及太平洋岛屿,甚至南美洲。

    华北的百姓迁徙一些到远东、东北、极北。

    山西的百姓迁徙一些到草原。

    他的目标是让华夏的百姓成为这戏土地上的主体民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