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绝云堡主-《伐魔录》


    第(2/3)页

    就在这样的月色之下,隐于屋幢暗影中的身形迈步而出,站在了魏峰面前,魏峰凝目直视,终于将这天下武林第一人的形容映在眼中。

    这是一张并不算英俊的脸,细眉深目,高高的鼻梁,薄薄的嘴唇,不曾蓄留髭须,看起来颇为年轻,推算起来当已年近五旬的他,却在额头眼角看不出任何岁月的痕迹,但这并不代表他的肌肤光滑如镜,事实上,眉骨上,脸颊旁,都有着如沟壑纵横的疤痕,这是他经历大小数百场殊死搏杀之后留下的印证,只是在恬淡轻柔的笑容映衬下,这些疤痕倒显得并不刺眼,相反,更多了些久历沧桑的奇特魅力。

    他的个子很高,体格却并不魁梧,甚至连健壮都算不上,一身带着浓郁西陲边民特色的粗衫长袍裹着他瘦长的身体,兀自晃悠悠的空出了老大一块,他戴着一柄兽骨所制的发箍,将头发挽成了高高堆耸的发髻,偏是两鬓边一片花白,暴露了他的真实年岁。

    这是个初看起来有些奇怪,再看之下却似乎有些平淡的男子,然而每当你回想起他的样貌时,却又可以明确无误的记清他五官形貌的每一个细节,这就是双绝五士中的第一高手,天下武林二十年来从无异议的盟主---端木凌宏。

    端木凌宏艺出昆仑神山,年少时迭逢奇遇,更听说误食昆仑仙芝冰魄雪莲,反练就了一身天下无敌,震烁古今的旷世神功,内力掌劲中自带玄冰寒冽之气,雄浑嚣荡处若万仞高山之孤绝,奇巧深诣处如明玉寒冰之肃杀,由是命名为绝仞明玉功。偏是端木凌宏武学奇才,从不拘泥于任何成式固法,或刀或剑,或枪或戟,又或拳功掌法、指技腿术,皆可信手拈来,一旦运使便令浸淫其道数十年的宗师高手亦自叹不如,再运以绝仞明玉功的无上功力,当真可谓所向披靡。

    是故,武林所谓:神武推双绝,豪勇看五士之言,却是将绝云堡主端木凌宏放在了首位,且看其余如蓬关绝煞陈嵩专使精铁点钢枪,乃是精擅枪矛之术;魏峰是龙掌虎戟双绝、张琰是巨锷剑、骆祎是斩蛟金刀、池棠韩离两人亦皆以利剑为长,七大高手中任两人相斗,或许都是旗鼓相当的竟日之战,然而这相当的,是武技搏杀的技巧能为,但若论武学之道的修为造诣,则任意施为器械兵刃的端木凌宏在当世几不做第二人想。

    当然,真正垫定端木凌宏第一人地位的,则是二十年前拒胡救民的江边之役,羯赵胡虏南下,一路烧杀,数十万中原百姓奔走南国以避,却在江口关隘被唯恐触怒羯赵大军的晋国关防拒不接纳,当此时,江边人头攒动,哭声震天,眼见得胡骑到来,便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杀戮浩劫。正是端木凌宏,力排众议,纠合了彼时南徙方定的众多武林志士,组成了一支三千余人的义军,赶往长江边境解救这些流离失所眼看又要大难临头的百姓,当时百舸帮亦参与此役,劲舸千艘,日以继夜的在长江两岸运送难民,远处尘土飞扬,却是羯赵大军已然到来。

    见此状,百姓嚎哭喧嚷,义军群雄也是大惊失色,想不到胡骑来的这么快,只有端木凌宏当机立断,留下百舸帮众好汉继续运送百姓,而他则一马当先,首先向来势汹汹的胡骑大军冲杀了过去,此举激发群雄壮心,竟是无惧无畏的齐相跟从,一场大战就在长江边展开。

    此一战惊天动地,为数仅三千之众的武林好汉面对十倍于己,又残虐好杀横行天下的羯赵铁骑,那是一场怎样的壮烈怆然之景?羯赵素轻晋人,却在这些武林好汉面前陷入了苦战,端木凌宏体中数十箭,身被百余疮,犹然奋战不退,不仅诛敌千人,更在万军中突刺羯赵主将,有燕云十八骑之称的呼延莫。

    失去了主将的羯赵大军顿时溃乱,又逢蓬关陈嵩领着乞活军并昔年祖豫州的旧部兵马来援,苦战多时的羯赵铁骑再也抵挡不住,终于败退了回去。尸横遍野的战场上,端木凌宏血人也似,一人一骑独据高冈,断矛高举,残甲啸风。战友、百姓、还有被感动的晋**士们,不自禁的发起一声声欢呼,就在此时,天下武林,不,整个天下在抗击胡虏的义军都有了一个最为服众的盟主,而在那数十万死里逃生的百姓眼中,端木凌宏更不啻为天降战神临凡。

    此战之后,晋室多了数十万人丁,国力又盛,本当是皆大欢喜之局,可是端木凌宏盛隆的威望引起了朝中诸多望族名门的不安,尤其让端木凌宏担任朝廷大将的呼声在民间也是越来越高,望族名门恨恨不已,此时北方士族大举南迁,原本就为了权柄利益争的头破血流呢,这端木凌宏不过是个寒族武夫,岂到他来分一杯羹?在对付外来寒族的事宜上,这些彼此间勾心斗角的望族名门倒是齐心一致,寻了个出身胡狄,居心叵测的名头,将端木凌宏逐出晋境了事,那江边救民一战自然不铭于史。更严禁黎民百姓再提及端木凌宏之名,将解民于倒悬的功德却都归到了那几个望族名门身上。

    庙堂污浊,自古大抵如是。端木凌宏心灰意冷之下,只能返回故土昆仑山绝云堡,武林志士却都钦感端木凌宏之义,铸成金龙令符三枚,将端木凌宏奉为天下武林的盟主,更以金龙令符为信,但凡金龙令符现于江湖,则视为盟主亲至,其令符所谕,武林中人莫不凛遵。于是,昆仑山绝云堡在江湖上又有着崇高的地位,这是天下武林盟主,金龙令符主人的象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