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私聊-《最终诊断》
第(2/3)页
勉强靠着时断时续的胰岛素供应坚持到1943年,“绝望的困境”并未改善,伊娃和丈夫又遭遇了另一个沉重打击:日军开始在上海建立犹太人隔离区。
隔离区里,犹太人不能随意出行,日常生活用品和电力都定额配给,许多居民健康状况恶化。伊娃也患上了传染性疾病,所需胰岛素用量因而增加。
维克多再次给工部局卫生处致信,卫生专员想办法为伊娃划拨了一个月用量的胰岛素,但仍是不够。
为了维持生命,伊娃和维克多尝试了种种方法:使用中草药、使用德国发明的一种副作用强烈的新药……维克多甚至不惜用一根价值80美金的金条到黑市上购买了18瓶胰岛素,但这些黑市上买来的胰岛素不仅没有效果,还含有杂质。当他给伊娃注射这种胰岛素时,伊娃疼得大叫。他们的一个朋友甚至因为使用了黑市的胰岛素而丧生。
无奈之下,维克多将奶粉和水混合起来,装到胰岛素的空瓶子里哄骗妻子,假装还有足够的胰岛素可以使用。但他深知这种善意的谎言不能持续长久。
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维克多决定和妻子一起自行制作胰岛素。
虽然是工程师,但维克多并不懂得如何制药。于是他想办法搞来多种语言的书籍,弄清楚了原理,并在市政府大楼找到一间小实验室,结识了实验室负责人——中国的食品化验师王先生,作为他的助手。每天早上,伊娃和家中厨师去附近的屠宰场购买水牛胰腺,带到实验室搅碎、加热、冷却,以灭活胰酶。糖尿病病友们为他们提供酒精和冰块。
而后,维克多和王先生制造出了一种棕色的溶液。他们按照科学规程进行兔子对照试验,最终将药物注入了伊娃的体内——有效!大家都高兴至极。
当时,他们知道已经有两位犹太同胞因高血糖昏迷,危在旦夕。生产出第一批胰岛素后,他们急赴医院,将胰岛素分给同胞。病友们得知后,纷纷跑到伊娃家里登记领取药物。王先生作为助手始终不收一分一文,维克多拿出自己赚来的钱作为生产胰岛素的资金。最终,他们不但救了伊娃的性命,还拯救了百余位在上海的犹太糖尿病人。
“虽然他们自制的胰岛素数量很有限,但是在战争的情况下,他们制造的胰岛素给那些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甄橙教授感慨。
战争结束后,1948年,伊娃和维克多离开中国,到美国纽约定居。维克多在一家大公司任职,伊娃则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新闻学。当时,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已成立8年。一次,伊娃向随访医生提起她在上海的经历,医生马上联系了ada,“伊娃就是他们寻找的模范患者,一个能够证明糖尿病患者非凡勇气和生存奇迹的代言人”。
那个时期,ada正致力于开展社会活动,改变人们对于糖尿病人的成见。事实上,自20世纪初开始,就有医生记录了糖尿病患者在社会上遭受歧视的历史,尤其在就业和健康投保方面。他们被认为由于疾病本身或是由于使用胰岛素,存在低血糖风险,会影响生产效能或生产安全。
ada和很多糖尿病患者并不否认有些职业确实不适合糖尿病患者,但实际情况是,在大多时候,即使是他们可以安全操作的工作,雇佣方也不会接受他们。ada试图向社会说明,糖尿病是一个考验患者品格的疾病,疾病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多是坚强、自律、明智的患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经常是出色的员工。
为此,ada针对潜在雇主机构出版宣教手册,与工会结盟、进行政治游说等,以改善社会对糖尿病患者的歧视问题。除此之外,ada还在大众传媒中树立了一些糖尿病患者的模范形象,而伊娃是其中最为亲民、温情和令人震撼者之一。
后来,伊娃成为了美国家喻户晓的名人,她和维克多在中国的故事出现在全美各地的报纸、杂志和电视上,被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胰岛素发现者之一贝斯特等名流接见。伊娃在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各地糖尿病的宣传活动。
1968年,维克多和伊娃一起去探望她在智利生活的弟弟时,因突发心脏病去世。虽然万分悲痛,但当伊娃发现智利的糖尿病患者教育匮乏,便决定在智利定居,并义务在智利开展糖尿病宣教工作,成为当时智利唯一的糖尿病教育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