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是必须的。 组建团队,先学习,当学徒,努力消化引进的技术,同时积累经验,增长见识,等到队伍培养起来了,再自力更生,这条路线,是经过历史验证的,是绝对可行的路线。 反而那种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拿来主义,买办思维,到头来,注定一场空。 这一点,也经过了历史的验证。 同样的道理,芯片设计层面,也要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这样才能真正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 这些事,挖人好办,直接委托国际猎头,拿钱去砸。 砸不动本人,砸身边的人,总能挖出人来。 组建团队,则要麻烦一些,因为国内这方面的人才实在稀缺。 制造还好,虽然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可单纯的使用,加工制造,有人。 这一块,可以跟华虹那边商量一下,借一批人过来,怎么说也是很有分量的大股东。 然后,引进NEC的技术,说不得要让NEC派点人过来,当“老师”。 可芯片设计,这一块,实在是太薄弱了,想找人都不知道从哪里找。 如若不然,菊厂海思都成立两年了,为什么十多年后才亮相,而且拿出来的东西,不算顶级? 好在这事也不是特别着急。 设计这一块,就目前的能力来说,应该是过剩的。 尤其追加了资金,新的收购计划展开的情况下,只要顺利拿下那些知名的设计公司,那么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用担心设计能力不足。 这样一来,完全可以慢慢培养。 至于怎么培养,也早就想好了,很简单,让离岸公司控制的设计公司,来国内开实验室。 这是国外常用的策略。 微软有微软中国实验室。 摩托罗拉有摩托罗拉中国实验室。 固然这些实验室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拓国内市场,同时低成本的使用国内的研发力量,往往不会带来很高级的技术。 但是,并不那么绝对。 因为他是老板。 作为老板,他有权利,也有足够的理由,把重心放在国内这个快速增长的巨大市场。 他不需要把所有人都派遣过来。 他只需要做出决策,在国内打造几个实验室,或者设计中心,然后派一批优秀的设计人员过来即可。 又或者,制定一种常态的机制,让国外的设计人员轮着过来,同时,让这边的员工走出去交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