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中央军拥有地利的优势,如果应对得当,有二十五万人大概也能守住。 十八万人,面对十万日军,在战斗力方面是处于绝对的下风。 “第二,日军为此战役作出了周密的安排,不论是三月份中条山外围的作战,还是针对性的山地训练,乃至开战之初派出大量的间谍。 无不说明日军的准备充分。” 袁朗问李云龙:“一个有所准备,一个却没怎么准备,你告诉我,中央军有不败的道理吗?” 李云龙摇摇头,“日本人好比是偷袭的一方,他们占了先手,中央军又没有准备充分,必败无疑。” 这倒并不是他们两个事后诸葛亮,主要是信息不对称。 日本人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事后才曝光出来。明眼人一眼就能瞧出来,谁会胜谁会败。 如果中央军那边早点知道,或许还会败,但也许就不会败得那么惨。 “还有一个呢?”李云龙问。 “还有,就是中央军不知道日军的厉害。” 袁朗很认真的说:“前面卫立煌,率军挡住了日军十三次进攻。仅仅是挡住了,没有丧土失地。 但中央军的高层认为,他们确实能打得过日军。把这第十四次,也当成了雷声大雨点小。 前面十三次的失利,就成了日军最好的掩护。 于是乎,轻敌的中央军,遇上全力出击的日军,就吃大亏了。 这便是轻敌的代价。” 李云龙眨了眨眼,这话听起来不对味。 说的有理有据,三胜三败很成立。可他听着,似乎话里有话,在说他呢! “你不会以为,我有十八万人,真的会打太原吧?” “那保不齐。”袁朗确实很担心,李云龙会不会因为胜利而冲昏头脑。 给老李二十万人,他敢打太原。 给老李一百万人,那岂不是得打到东京去? 李云龙看他真信了,也感到意外,“我就是那么顺嘴一说,脑子又没抽风,打太原干什么。 要真有十八万人,散出去多占一些县城,多发展一些根据地,比打太原合算多了。” 天哪,李云龙是真敢想啊! 手上才一个团两千人,就敢想有十八万大军的事了。 袁朗也不好明明白白的告诉他:你李云龙这辈子最高干了个军长,能指挥三万来人。 指挥十八万人,那你是做梦。 说点现实的事。 中条山十八万中央军没了,原本用来牵制他们的三个师团,现在算是得到空闲了。 再加上从华中调来的两个师团,总计五个师团的兵力。 接下来,会投入到哪里呢? 毫无疑问,肯定都会落在八路军的身上,接下来,他们的日子一定会变得难过。 李云龙一琢磨,更气了,狠狠的拍了一下桌子:“这帮废物的中央军。” 五个师团,九万机动兵力。对于八路军来说不是雪上加霜了,是雪上飘冰雹。 劈头盖脸的就要往死了砸。 …… 八路军总部,同样在议论中条山战役的失败。 “老蒋就是个二流的政治家,三流的军事家。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他还偏偏就愿意那么做。 把熟悉情况会打仗的换下去,换了个根本不了解情况,也不会打仗的上来。 中条山的失败,用人不当,首当其冲。”副参谋长率先开炮。 中条山战役的失败,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为之叹息。 他也顾跟老蒋那可怜的师生情谊,指名道姓的开炮了。 一同办公的刘师长,放下手中的笔叹了口气:“搞摩擦很有一手,嘴皮子也够厉害,可就是打仗不怎么样,还偏偏爱指挥。 国家摊上这样一个领导人,是国之不幸,国民之不幸。” 在中条山战役即将结束时,重庆那边还用激将法,让八路军出兵。 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想让八路军拉仇恨,让日军调过头来对付八路军。 几个月前还在搞皖南事变,几个月后就要用人家,脸皮怎么那么厚呢! 在那样的情况下,八路军不计前嫌,出动了两万余人在晋东南切断道路铁路,支援正面战场。 但重庆那边还不满意,造谣说:八路军不抗日,坐看中央军失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