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归心似箭-《大明建昌侯》


    第(2/3)页

    你张延龄能耐不是大吗?

    那就先在西北别回来。

    军政方面,我们知道你还有点能力,既然你都去了西北,我们暂时也就不想看到你,西北那些糟心事……

    归你了!

    朱祐樘则意外于马文升对张延龄的“支持”,似乎他一时还没反应过来,这只是文臣不想见到张延龄的一种反应。

    “徐阁老,你认为呢?”朱祐樘打量着徐溥。

    徐溥先看了看马文升,他自然能明白马文升的用意,但他还是不愿让外戚更多去沾到军权。

    哪怕张延龄回到京城,真的很讨人厌,朝堂上比张鹤龄更加张牙舞爪,更让他们觉得难堪,经常还要置气辩论……

    但在他徐溥看来,大明的纲常不能乱。

    “陛下,鞑靼既在发觉朝廷用兵之坚决,主动撤兵之后,也当结束西北军务,当务之急是要保证西北屯田秋粮入库的稳定,若眼下不召建昌伯回,也可等秋粮入库之后,再行征召。”

    徐溥拿出了身为首辅的“眼界格局”。

    我不去跟皇帝讨论张延龄功劳的问题,甚至鞑靼撤兵,我都不认为是张延龄有功所导致。

    现在只说西北稳定。

    朱祐樘摇头道:“朕既不认为建昌伯应该长留于西北,也不认为三边的事也该交给他,毕竟朕觉得,他能完成朕交托的差事,便已对得起朝廷对他的信任。至于三边之事,应该交由新的三边总制来处置,马政等……也不该交给他。”

    皇帝说出此话来,让在场很多大臣觉得不解。

    皇帝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说,皇帝也怕张延龄军权在手,尾大不掉的问题?

    张鹤龄跑出来道:“陛下,那就让臣的二弟回来,派个更成熟稳重的老臣去西北镇守边疆就好了,西北那苦寒之地,还真不适合我二弟的性子。”

    当兄长的,好像还很知道体谅弟弟的难处。

    将心比心。

    张鹤龄从来不想去西北,在于西北在外人传来,那就是个鸟不拉屎的边荒之地,哪有留在京师这花花绿绿的世界自在?

    “论功的事尚未有定论,召回的事,也先暂且放放吧。”朱祐樘没有继续探讨下去。

    这件事好像是一提,又戛然而止,如同之前提到给张延龄赐婚一样。

    朝议将散。

    皇帝还有意往李东阳身上看一眼,似乎在等李东阳给出表态。

    但李东阳仍旧没做任何的表示。

    ……

    ……

    朝议结束。

    众大臣各自回衙所。

    出宫的路上,三五成群,也都在谈及有关张延龄的功勋。

    很多人觉得不忿。

    现在怀疑的人少了,只是觉得张延龄“走狗屎运”的人更多,至于之前打赌非说张延龄是虚报战功的刘璋和元守直,现在明显被文臣孤立。

    不管你们二人的动机如何,至少现在我们不能跟你二人走得太近,免得被牵累。

    当夜。

    李东阳从宫里的阁部出来,回到家门。

    就得知礼部尚书徐琼已经在他府上等候多时。

    徐琼似乎是代表皇帝,来跟李东阳下聘的。

    李东阳尽管不愿,还是与徐琼会面,二人在李家正堂商谈了有一个多时辰。

    “宾之,虽然你看不上延龄,但他始终是个晚辈,未来仍旧可期,若是无人规劝和指点,将他引入正途,大明或会因此而乱,难道你就没有要提点他的想法?”徐琼语重心长。

    这意思是。

    我代表皇帝,请求你去把张延龄带上正途。

    毕竟张延龄年轻,可塑性高,不想让他误入歧途,也不想让大明朝陷入动乱,现在就出手。

    我们很看好你。

    李东阳皱眉道:“小女年幼,为何一定要是我李家之女与他结成姻亲?之前陛下似也有意将德清长公主下嫁,为何不见此事成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