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仁宗脸色一下子变得有些难看起来。 文彦博列了这么多的名字,无非说的就是一件事。 就像司马光说的:窃以为国家者,政有小大,事有缓急,知所前後,则功无不成。 议者或曰,当今之务大而急者,在於水灾泛滥。 是大不然。 彼水灾所伤,不过污下及滨河之民,若积雨既止,少疏而塞之,则民皆复业,岂能为国家之患哉?然则在於谷帛窘乏。 是又不然。夫以四海之富,养之有道,用之有节,使良有司治之,谷帛不可胜用也,岂能为国家之患哉?然则在於强敌侵盗。 是又不然。夫强敌侵盗,不过能惊扰边鄙之民,御之有道,备之有谋,可使朝贡相继,岂能为国家之患哉? 以臣之愚,当今甚大而急者,在於根本未建,众心危疑,释此不忧,而顾彼三者,是舍其肺腑而救四支也,不亦失乎?借有高才之臣,能复九河之道,储九年之食,开千里之边,而本根未建,尚何益也?况复细於彼三事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司马光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水灾,水灾是会过得,关键在于国家没有储君,储君是国本,国本不稳,才是要出大事的,所以,陛下您还是赶紧立太子吧。 仁宗忍着怒气道:“咱们还是谈一谈赈灾的事情吧。” 关于立储这件事情,仁宗一向不愿意多谈,因为他长子杨王赵昉,次子雍王赵昕,三子荆王赵曦,都早早就死了,虽然被迫从宗亲里面找出几个人当做皇子培养,但他还是想要自己生一个的。 原本文彦博这些人也不是特别急,但年初时候仁宗生了那场大病,足足两个月时间连人都认不出,这就由不得他们不着急了。 富弼道:“陛下,赈灾事情要谈,但储君的事情更加重要,您要不还是尽快确定下来吧,确定了国本,其余的事情便也就简单了。” 包拯往前一步:“陛下,臣有一言,今陛下圣体虽安,而四方之人未能遍知,尚有疑惧者,不以此时早择宗室之贤,使摄居储副之位,内以辅卫圣躬,外以镇安百姓,万一有出於意外之事,可不过为之防哉!” 知制诰吴奎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愿择宗子之贤者,使得问安侍膳於宫中,以消奸萌,或尹京典郡,为夹辅之势。 天象谪见,妖人讹言,权臣有虚声,为兵众所附,中外为之恟恟。 此机会之际,间不容发,盖以未立皇子,社稷有此大忧。 惟陛下早为之计,则人心不摇,国本固矣。” 啧啧,这位更加过分,直接将发大水的事情说是因为他没有立皇子,所以上天给的警示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