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能让侯秉忠恼的能是谁,绝不可能是犯上作乱的王钧,只会是不战而撤的皇帝赵恒。 大好局势啊,说放弃就放弃,王钧翻了天不过才一万不到的兵马,他还能打进有四十万禁军驻扎的汴梁不成? 光从益州出川往东京这一路上的厢军都大几十万了,你慌个毛线啊。 更别说驻守汴京的还有李继隆、寇准这些文武双全的名相在,灭一个微不足道的王钧那还不是谈笑间。 骆永胜什么都不说,他也不敢轻易乱说话,只是和侯三一道陪着侯秉忠喝酒,直到后者酩酊大醉才同侯三告辞离开。 出了侯秉忠的府邸,正月的寒风吹走酒意,骆永胜幽幽一叹。 “王师北定中原日,怕是再无机会了。” 回忆一下历史的碎片,下一次赵恒再北征,便是瀛洲之战,而后檀渊之盟。 从此之后赵宋家再也不矢志收复燕云十六州,只想着偏安苟存,固守现有疆域,大局上进入全面防守之势,结果却是靖康之耻,王业偏安。 一想起赵宋家的历史,骆永胜就恨其不争,而如今赵恒的谜之操作更是让骆永胜瞧不起。 不就是有人造反吗,该镇压的镇压,该杀头的杀头便是,你放着辽人不打打自己本国人,那不跟我大清一个德行了。 不攘外夷,只征胞亲。 对于骆永胜的怒气,侯三有些无法理解,所以他说了一句。 “朝廷怎么安排就怎么做呗。” 这句话便让骆永胜明白,这也是时代的偏差之处。 这个时代的百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依存性而不是主人翁精神。 心里想的是‘国家让我做什么’,而不去想‘我能为这个国家做什么’。 大家都听过那句振奋人心的口号‘为国家之崛起而读书’,这就是一种主人翁精神,只有这种精神的国民多了,国家才能强大。 侯三是时下所有百姓的写照,他们懒得去想这些,每天过好自己的日子也就行了,朝廷让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朝廷想着先去镇压内乱他们就去镇压内乱,并觉得这么做是对的事。 只有鲜少的人对此不太满意,但也压在心里不敢发声。 如这侯秉忠。 他是个军人,他的偶像注定是霍卫,他的职业追求必然是有朝一日也能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这种追求只有对外才能实现,而绝不是对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