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铁背山之疡-《暴明》
第(2/3)页
后任总兵熊廷弼在上书朝廷,曾痛心的陈述:“我兵……身无片甲,手无寸械,随营糜饷,装死扮活,不肯出战……军士所持弓皆断背断弦,所持箭皆无羽无镞,刀皆缺钝,枪皆顽秃。甚有全无一物而借他人以应点者。又皆空头赤体,无一盔甲遮蔽。……及战时闻风而逃,望阵而逃,惧战而逃。虽有孙吴军令,亦难禁止。“
徐化骑着马斗气得怨言,山海关总兵杜松,苦笑着要下头,没有出声。杜松知道,督师杨镐分兵三路进军非常愚蠢,每一路的兵力都不如奴尔哈赤,而且奴方是骑兵为主占据机动优势。杜松无奈,留下两万人驻守萨尔浒,自领轻装一万人情急之下冒险打算偷袭,奴尔哈赤的老巢,但现在看来,又落入了奴尔哈赤的陷阱。
杜松的家丁们没有人出声斥责,大家都知道这人是杜松的侄子,有抱怨的资格,而且大家也都想发出这句抱怨。
骑在黄骠马坦露双臂的杜松,人称杜黑子。因其英勇,故颇得士卒拥护。野史上说杜松性情暴躁,有勇无谋,为一游击、参将还可。却不是那独领一路大军的角色。但客官们,外表木乃的杜松接替被免职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就是最好的证明,你能说,辽东总兵杜松是个二百五吗!扯淡!
此刻,山海关总兵杜松,凝神看着对面的建州女真大军。这一天,开始的确很顺利,一路上接连拔下了两个寨子,刚要到疾行走凡城,在快到凡城的汗庭门户吉林峰,杜松发现附近的数百后金军正在汗庭门户吉林峰建造营寨。杜松一看,正是昨天锦衣卫的情报报至的正白旗的士卒。杜松当即大喜,他想等着河对面的随军火器到来,在发动进攻。那数百后金军就知道明军要来了,正白旗旗主得到了密探的报信,他们立刻退入吉林峰上密林躲避,而吉林峰地势险峻,不利大军展开。杜松只能咬牙迎战,加之杜松的随军火器大半留在河对岸,但多次进攻均告失败,凡城也越来越多人,杜松怀疑锦衣卫的情报有问题。战至酣时,又有数百后镶白旗的金骑兵突然从明军背后杀出,虽因人少,只是将杜松的明军攻势打退,但杀伤甚多。
而此时那后金大汗奴儿哈赤则不曾耽搁,他听闻明军急攻汗庭门户吉林峰,立即率八旗主力前往救援,而在奴儿哈赤数年经营扩张之下(这得拜李成梁所赐,此人在奴力量少的时候,砌筑了一道城墙,让奴尔哈赤发展,而等奴尔哈赤吞并各部强大起来后,又以对方势大为由,拆除城墙将军民迁走),后金八旗早已不是明朝君臣想象中的仅“控弦三万余。”而是一只拥有二百二十个牛录,人数约在六万左右的大军。
杜松的西路明军,谁也想不到会在,后金防守薄弱的吉林峰这里遇到了建州女真的大军,而且是几倍于他们的大军。
杜松直到发现后金大军已经向自己而来,才连忙收拢部队,企图在附近设伏。而当明军正要进入伏击阵地之时,却遭到早就埋伏在此的后金军再次袭击,杜松的明军又败一阵,杜松不得已率军退到吉林峰铁背山山脚据阵防守。
锦衣卫镇抚徐化回想一下,大明军队为什么在萨尔浒一域中,遭到惨败,后金谍探情报发挥了关键作用。努尔哈赤方面说,他对明朝军队的一举一动都非常清楚,知道抚顺一路进攻军队必走界凡城。努尔哈赤安排了四百名军人看守吉林峰,出此之外,还有一万五千名民夫在修补吉林峰建造营寨堡垒,此处的一万五千名民夫就是努尔哈赤埋下的伏笔,所以杜松是怎么进攻怎么失败。
此刻,经过了一场伏击战,杜松手下的亲信将佐们立刻知道了建州女真的强悍和难缠,只能不住的收缩。杜松的士兵算的上是精锐,又败一阵后的士兵们,发觉眼下这个局面,已经是想走走不了了,他们也自然会诅咒咒骂督师杨镐,分什么三路兵,处处被动挨打。
督师杨镐难道就是白痴嘛!那杜松刘挺李如柏都是白痴吗?这几个那一个不是身经百战的人物?原来不能全怪督师杨镐,他也是替罪羊。当时杨镐的战略部署全TM的写在了北京城里面的通告里面了,难怪后金对明军的情况掌握的一清二楚。说来说去,明朝的党争害人不浅啊!
铁背山的形状有如一支乌龟,如果说界凡城在主峰,下山的通道是在主峰下的小峰上,这个小峰远看就像乌龟的脑袋,当地人称呼叫吉林崖。铁背山主体山势陡峭,大部分呈四十五度角,还有一部分呈九十度角,山上森林茂密,空手攀爬困难,上山的通道只有吉林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