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奏疏的文笔自然是一绝,看着就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内容也很让人感动。 透过这本奏疏,老大人们仿佛看到了宣府行宫当中,胡濙神色哀痛,坚决而凝重的三拜九叩,仿佛看到了老尚书英雄迟暮,背影凄凉,仿佛看到了,大宗伯如何斡旋双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的劝谏太上皇…… 这般场景,纵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不能不为之所动。 然而…… 想起刚刚胡老尚书麻利溜号的身影,这本奏疏中,描述的一幕幕悲凉场景,却又轰然崩塌。 不过,无论如何,这奏本里头的大多数内容,应该是真的。 有这份奏疏打底,任谁也不能说他胡濙不够尽力。 而且,按奏疏所言,在宣府的时候,这位大宗伯连愧对先帝,欲要致仕这种话都说出来了,太上皇还是无动于衷,那么再提要让他老人家去迎复,就是翻脸了。 咋,说说还不行,非要让胡老大人真的辞官吗? 所以,这条路是断了! 那么,问题又回到了原点,该派谁过去呢? 老大人们一阵发愁。 终于,在这个时候,天子开口道。 “诸位先生,且先不必着急,太上皇在迤北一年之久,尚能迎回大明,如今在宣府不过数日而已,且耐心等一等,总归会回来的。” “你们或许不知,就在今日清晨,圣母宫中的总管太监王瑾,已经携着圣母的懿旨,亲自赶往了宣府,或许,懿旨到了,太上皇便能回心转意呢?” 太后的懿旨,一般涉及的是内宫事务,所以正常情况下,不需要通过六科,只需要在内廷备案即可。 因此,这桩事情,内阁的几个大臣,确实是不清楚。 何况,就算太后派了人过去,真的就是去请太上皇的? 老大人们依旧犹犹豫豫的,想说什么,但是又一时之间想不到其他的办法,就这么立在了当场。 见此状况,朱祁钰揉了揉额角,似是想起了什么,问道。 ”成敬,前番兵部传来消息,说于先生现在何处?” 在这样的场合里,成敬对自己的分量一向很拎得清,天子不问,他绝不会开口多说一句关于政务的事情。 但是既然天子发问,他也能够立刻回答,略一躬身,成敬道。 “回陛下,于少保在土木堡陪同太上皇祭奠死难官军之后,便赶回了大同,然后在大同停留了一日,又赶往了甘肃巡查,此刻,应该还在甘肃。” 朱祁钰点了点头,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