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皇兄何故造反?》


    第(1/3)页

    朝会结束了,事情似乎也圆满解决了。

    但是,老大人们总感觉有哪不对。

    一直到出了殿门,回了衙门,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抱着茶壶思索了良久,不少大臣才反应过来,这种怪异的感觉从何而来。

    太平静了!

    东宫出阁牵扯甚多,前朝后宫都有涉及,尤其是在天家如今复杂的情势之下,更显得敏感。

    这样的大事,往日里,朝廷不吵上个十天半个月的,绝对不会有个结果。

    甚至于,廷议之上,吵的脸红脖子粗的,谁也不让谁,那都是常有的事情。

    但是,这一次,从奏疏递上去,到明发各衙门,再到廷议通过,不过六七日的时间。

    而且,更重要的是。

    从头到尾,这场廷议都透着一股敷衍的劲儿。

    应该说,无论是从礼制方面,还是从国库用度的层面,这件事情都是很有可辩的余地的。

    但是,礼部和户部,虽然都站了出来,可却明显态度并不那么坚定。

    往日里,这种事情七卿们不吵一架,是决没个结果的。

    这次大佬们却个个和和气气的,有矛盾争吵,也就停留在侍郎的级别,连内阁大学士都没有出面,就平和的通过了朝议。

    尤其是,当一些有见识的老大人复盘过整场朝会之后,惊讶的发现,这件事情当中,最关键,也最紧要的一点,那就是关于太子之后的发展,六部七卿,内阁大臣们,竟然没有一个人提起。

    太子是储本,是未来的君王,是国计所系,可以说,太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的社稷朝局。

    这是出阁本身就值得细细讨论的问题。

    如今东宫才勉强刚满三岁,此时出阁,会不会过早?

    要知道,无论是内阁大臣,还是翰林学士,都是饱读诗书之辈,一旦有成为东宫教导的机会,必然会倾其全力。

    宫里的开蒙,就是单纯的识字,了不起就是熟读百家姓,千字文,若再加些唐诗宋词之类的,就已是十分重视了。

    但是,这些翰林们来教,可就不一样了。

    倒不是说他们会刻意的给东宫太大的课业压力,而是他们本身见识广博,熟读经义,即便不主动去讲授,平时的授课当中,也不自觉的会带出一部分,旁征博引的,无形当中,就会让课业的压力变大。

    再就是,大明虽然重视嫡庶,但是却更重人伦,母子之情乃是天性,不可违背,因此,一应的皇子皇女,在出阁读书之前,都是交由生母亲自抚养,哪怕这个生母出身再卑微,也是一样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