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回到乾清宫,朱祁钰再度将刚刚廷推上的场景想了一遍,盘算着没什么问题,浑身才松弛下来。 这一场朝会的意义之大,朝野上下,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的心里,是最清楚的。 单纯从官员调动上讲,这次一次性任命了三个阁臣,两个尚书,可堪称是这些来的最大动作。 他原本的计划,是让张敏继任工部尚书,然后让俞士悦,江渊和王一宁入阁。 不论是从朝堂稳定的角度,还是从内阁调和内外的作用考虑,内阁的局面,始终是要相互牵制的。 江渊是陈循的学生,王一宁则和高谷亲厚,他们两人入阁之后,势必会继续依附于陈循和高谷。 而陈循,高谷两人,如今看似亲密,但是实际上,两人暗地里都防着对方,所以最多也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关系。 至于俞士悦,他素来和翰林院不对付,前段时间,因为王振的案子,和江渊闹得甚不愉快,这些消息,锦衣卫都有记录。 因此,他入阁之后,大概率会向王翱靠拢。 当然,俞士悦肯定不会完全投向王翱,他虽然在内阁势弱,但是却和六部关系匪浅。 俞士悦在担任大理寺卿之前,曾经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副都御使,辅佐陈镒掌管都察院,两人有很深的交情。 除此之外,他和于谦的关系也很不错。 有这样的底气,即便是身在内阁,他也没有必要完全依附于王翱,大概率也是趋于松散的联合状态。 如此一来,内阁当中便有两个松散的联盟,相互牵制,但是因为联合关系松散,又不可能真的发生激烈冲突。 即便王翱和陈循矛盾不浅,他们也要顾虑会不会被另外两方渔翁之利。 内阁的关系越复杂,越符合朱祁钰对内阁的期待。 群辅的制度决定了他们和都察院一样,独立性很高。 只有相互之间不对付,才能真正对他这个皇帝起到最大的作用。 应该说,陈循的猜测是准确的。 朱祁钰对内阁的定位,处于六部偏中下的位置。 他见过明后期,内阁横压六部,首辅礼绝百僚的场景,这不是一件好事。 这种强势,发展到极端,就会引起党争。 朝廷如今也讲究人脉,但是始终没有生出,像前宋一样所谓的结党。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如今的朝廷以六部和都察院为首。 这些部堂官,想要做到侍郎尚书,人脉关系固然需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条件。 六部和都察院都是办事的衙门,所以要做这些衙门的长官,必须要有实打实的政绩。 就拿张敏来说,朝野上下之所以认为他有可能接任尚书,不是因为他讨好了什么朝臣(天子不算),而是因为,他克服重重压力,将匠户改制推行了下去。 而且,他在之前,主持营建了许多工部负责的水利,道路,殿宇等工程,政绩斐然。 同理,都察院也是一样,想要做左都御史,没有在任上揪出过几个震惊朝野的贪官污吏,或是奏请过朝廷,更改过巡抚之地的陈规陋习,是不够资格的。 也就是说,但凡是想要成为尚书,要么在地方上政绩斐然,深受爱戴。 要么,就要在侍郎的位置上,踏踏实实的干出些实打实的成绩。 只有带着这些实打实的政绩打底,他们的人脉关系,才能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助他们登上尚书位。 但是内阁不一样! 内阁的作用是调和内外,所以对大臣的要求不是政绩,而是声望。 一个大臣想要入阁,除了简在帝心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有一批为他摇旗呐喊的大臣。 越是这样“德高望重”,说明他对朝野的影响力越大,在皇帝和外朝发生矛盾的时候,越容易居中调和。 这是职位本身对官员的要求不同,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但是一旦内阁越过六部,成为朝廷之首,那么问题就严重了。 但凡是入仕的官员,没有不想往上爬的。 当六部七卿是文臣顶点的时候,他们便会朝部院堂官的方向努力,去做出政绩。 当内阁首辅是文臣顶点的时候,他们自然也会朝内阁的方向努力,去养望,去结党。 人性如此,不可改变。 这一点,说起来是他的错,准确的说,是前世的他犯的错。 内阁是从他的手里长起来的,他当年在这件事情上做出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让时任吏部尚书的王文入阁成为首辅。 这个先例是他开的,也就埋下了内阁凌驾六部之上的祸端。 有此先例,往后的几代里头,六部的尚书便低人一等,自己都想着怎么从尚书到阁臣。 要知道,能做到尚书位置的人,本身就有很强的人脉关系,他们为了入阁刻意经营之下,结党的速度是超乎想象的。 所以,内阁必须要受到限制。 在他的手里,往后只能有内阁大臣往六部尚书升迁,决不会出现尚书向内阁升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