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谈一谈理想-《石油帝国》
第(2/3)页
赵跃民来到托盘厂,见他将厂打理得井井有条,十分满意。
傍晚,厂长办公室内。赵跃民和潘毅相对而坐,叫人弄了点烧鹅腊鸭,拿出一瓶五粮液,对饮了起来。
赵跃民看着满身木材碎屑的潘毅,叹道:“人家的厂长,都是西装领带,跟着港商在酒店里谈生意。你却整天在这木材堆里晃悠,不像个厂长的样子啊。”
潘毅笑了笑,反问道:“赵总,你说,什么才是厂长的样子?我相信,那些港商和外商也不傻。并不是光凭借西服领带,就能把生意给你做。他们要合作的,是一群会干事的人。”
“这话没错。”赵跃民点头道,“虚头巴脑的表面功夫,聪明人都不喜欢。小潘,这里工业区远离市中心。你这个管几十名工人的厂长,也只能睡在临时的铁皮宿舍内,真是苦了你了。”
“不苦,不苦。”潘毅滋溜吸了一口酒,笑道,“不光是这铁皮宿舍不苦。即使那天晚上,咱们三个人挤在那么小的旅馆房间内,我都不觉得苦。我小时候出生在甘肃,西北经常大旱,动不动就停水。有时候,县里小学停课,我们就自己挑着水桶,从河里跳水,给玉米地浇水。我还记得,当时穷,没有粮,政府就发了那种红薯片。”
潘毅咂咂嘴巴,眼中满是回忆:“那些红薯片,都是发霉了的。很厚、很难吃,无论是煮着吃,蒸着吃,还是磨成面烙成饼吃都很不好吃。可是就是这种东西,我还是吃乐将近一年。吃得都想吐,现在想起来,对那个味道还感到作呕。”
“现在,就算再苦,只要我回忆起那吃红薯片的日子,就觉得没什么了。”潘毅洒脱笑道。
赵跃民觉得,自己跟潘毅很聊得来,他们俩聊了很久,从石油系统工作聊到国际形势,从文学艺术聊到人生理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很喜欢谈理想。但那些理想,跟赚钱无关。
那个时候中国市场经济的环境基本上还没有形成,头脑中还没有所谓的商业理想。当时年轻人的理想无外乎两类,政治理想和技术理想。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打开了,也出版了一些中国人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书,例如《走向未来丛书》,这些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会很新奇。年轻人们,寻求真理,寻求政治改革的途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