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华兴实业-《石油帝国》


    第(2/3)页

    赵跃民跟油田领导请了两周的假,帮助胡东一起忙活公司的初始经营业务。报关行的主营业务是报关报检,为出口企业做商品编码归类,然后了解税率,帮助有需求的企业完成卫生动植检疫。

    冯兰和李芳两人原本要到油田机修厂上班,现在既然胡东在深川开了公司,便留下来帮忙。两个女孩出身农村,本身对于出口货运业务是一头雾水,连报关和走私的概念也分不清楚。

    好在胡东很有耐心,请报关员专门对两人进行教授和讲解。两个年轻女孩,捧着《海关进出口编码大全》和《报关员业务技能》书苦读,不分白天黑夜。

    不仅仅对于员工,对于胡东这位老板来说,一切也都是一种重新适应和转变。从之前简单的点对点运输,装卸家具,跑长途,到着手参加国际货运的报关报检环节,从量变到质变。

    八十年代,国际报关业务刚刚兴起,报关员炙手可热。在深川的报关行,统共两家,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和中国海洋运输有限公司。胡东的华兴实业是唯一一家民营报关行。

    相对于国营报关行的效率低下,胡东的报关行显得灵活得多。船小好调头,他带着冯芳和李兰,直接到广州和深川的各类贸易展销会寻常客户。

    相对于二十年后,广东省遍地开花的物流公司和报关公司来说,那时候刚刚对外开放,无论是出口商和进口商,都抱着虔诚合作的态度。特别是不少集体厂,连出口流程都搞不懂。

    冯芳和李兰,带着刚刚弄懂的知识,主动到展销会来,为那些出口企业作辅导,帮助他们了解情况。那时的企业,很多都弄不懂自己的产品出口编码归类是什么,对于该做的产证和检验检疫也都是一头雾水。

    为此,华兴实业专门派了一支年轻的销售队伍,在各大展会上进行宣传和讲解。很快就争取到一批客户。

    报关行的利润,在八十年代特别可观。胡东雇了三个报关员,平均每人每天可处理三十票出口货物的报关,收取出口企业十元一票业务,而成本仅仅是一些单证费用,不到一元。轻资产,却是厚利润。

    冯芳和李兰对如今的生活颇为满意。拉业务一个月得来的提成,比之前农村务农一年的收入还要高上几倍。

    两个女孩一高兴,嚷着要请赵跃民和胡东吃饭。两人还说,赵跃民呆在深川的时间不多,来一趟也是不容易,要让她们尽一份地主之谊。

    星期日,公司放假。胡东和赵跃民带着两个女孩到刚刚封顶的深川国贸大厦逛逛。

    “走,我们坐出租车。”冯芳冲着街上招了招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