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跑省里-《石油帝国》


    第(2/3)页

    “没事,你继续说……”

    “这第二步,等我们把新厂地址选好后,你就跟兵器工业部打报告,要求迁厂。我分析着,上级部委领导有顾虑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迁厂的动机,二是迁厂的难易程度。动机很好解决。你就说你邓庆辉发挥能力,拼命游说,获得我江北油田的大笔人造金刚石订单,可是若是不迁厂,工人就留不下来,因此,为了摆脱亏损的状态,必须迁厂。”

    “说得不错,说得不错……”

    “这第二点嘛,就是迁厂的难易程度。如果,我们已经替兵器部解决了他们与地方协调的问题,一切路都铺好了,我相信你们领导,没有什么理由不批准你们搬迁。”

    从赵跃民的话语中,邓庆辉感到一种死灰复燃的希望。通过赵跃民言简意赅,一针见血的两点分析,似乎也为这家即将倒闭的军工厂,指出了一条生路。

    这一老一少两位厂长,一直在办公室谈到半夜。

    见时间已晚,邓庆辉直接拿了两床铺盖,垫在地上,两人边躺边继续聊,聊他在工厂的生活,聊怎么支援部队抗美援朝,一直快要到凌晨才分别睡去。

    第二日清晨,邓庆辉派厂里的小车,将赵跃民送回江北油田,临分别时,这位两鬓斑白的老厂长,紧紧地握住了赵跃民的手,一脸的殷切道:

    “赵跃民同志,我和我的第六砂轮厂,一切都托付给你了。”

    邓庆辉这位老厂长期盼殷切的眼神,即使二十年后,赵跃民也没有忘却。那时的他,作为跨国石油集团总裁,跟不少互联网公司谈资本运作时,总是有些感慨。那些互联网公司的目的都很明确,三五个人拿着一个好的idea,创业等风投,等用户做起来时,就卖给大公司。周而复始,形成一种套路。

    他们谈市盈率,谈ipo,谈收购,就是不谈人情。

    相比于新世纪创业堂而皇之的谈钱,八十年代初的国营企业干部们,还带着一种至高的理想和责任。

    回到江北油田,赵跃民立即拉上苏国梁,讲明了目前厂的生产现状,强调了第六砂轮厂的存亡,对于新一代钻头的生产,有着重大影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