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刘虞在自己的府邸里。 看着刘和。 “儿啊,你吃斋礼佛是对的……。” 刘虞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这乱世,他一个人对汉室忠心已经足够,犯不着把儿子也搭进去。 “夫君!” 夫人王氏冲了进来,“夫君你老糊涂了吗?你难道认为,就凭你手中五万兵马,能够抵挡朝廷大军吗?” 刘虞拍案而起,“什么朝廷大军?就用我的死,来唤醒天下对袁家抱有幻想的汉室忠良!” “我是绝不会投降袁绍的。” 他深知自己在天下的地位,绝不是自夸。他若是投降了袁家,那么袁家的形象就更加光辉了。 那些心向汉室的人,就会将平定天下复兴汉室的心念寄托在袁家身上。 那袁绍就是周公。 所以,身为汉室最有资历的刘虞,决不能投降。 “夫人你就放心吧,我为宗亲,岂能被诛杀三族?只要我死了,袁家不会杀你的儿子。而你,我会留下遗嘱,让你可以改嫁。” “爹,不要这样!”刘和扑了过去,跪在脚下哭泣。 “儿啊,不必悲伤,为父我这辈子,大司马、乡侯、皇叔,已经活够了。我也舍不得你,但这就是为父身为汉室宗亲的宿命……。” 刘虞摸着刘和的头,往日里,总是嫌弃儿子没本事。但此刻,他只希望儿子能够好好活下去。 他这一脉,不会断子绝孙。 而在外面广阔的天地。 袁谭根本没有再去理会刘虞,策马驰骋,带着郭嘉典韦许褚,微服前往蓟窑镇。 蓟县西十里,有一座上方山。 上方山出产陶土,是一种含有铁质而带黄褐色、灰白色、红紫色等色调,具有良好可塑性的粘土。 一座窑,往往是建设在原材料产地的。 蓟窑就在山脚下。 当然,袁谭也考虑到了瓷器的窑址。 正好在冀州广平郡,也就是邺城所在魏郡的北部,历史上有邢窑。 邢窑可不得了,在唐代时成为了制瓷业七大名窑之一。 可以说是北地的景德镇。 最先出产的是青瓷,之后以白瓷冠绝天下。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争辉的两大体系。 不过在陶器时代,蓟窑此刻是北地最大的生产基地。 尤其是在黄巾之乱后,幽州没有被黄巾攻破,北地中原各州的名匠绝大多数都去了蓟窑避难。 这让蓟窑成为天下大窑子。 名声遍布天下。 蓟窑现在已经是一个统称,有许多窑口,和许多匠人。 最着名的就是以闫山为代表的十三窑口,十三位名匠。 每一年,很多来自于天下各地的商人,购买陶器回去贩卖。 还有许多士族的人,购买收藏级的名品,回去鉴赏把玩。 已经是品位的代名词。 也因此,蓟窑渐渐形成了彩陶节。 品鉴拍卖大会。 只有在品鉴拍卖会上才能够购买到各路名匠的名品。 就说彩陶名匠里面排第一的闫山,一年只出品十件亲手制作的彩陶。 其他名匠和他也大致类似。 这些名匠会监督弟子大量制造陶器,但他们自己,只制作名品。 后来的瓷器也是如此,大师的亲手作品,一年没有几件的。 但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 乃至于到了后期,大师都被皇室收入到了官窑,专门给皇室制作。 这也看出瓷器的文化艺术地位,被皇室垄断。 如今瓷器还没有创造出来,其地位是被彩陶占据的。 彩陶行业是天下最庞大的产业,工匠的地位也是最高的,名匠被称呼为大师。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