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长孙无忌一脸激动的双手行礼道。 “哦?何物啊?”李二很是配合的装作一副惊讶的样子开口问道。 “是稻谷。” 说这长孙无忌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袋,打开后小心翼翼的把稻谷捧在手上激动的说道。 嗯? 赵国公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不就是一点谷物而已! 至于把祥瑞的名号带上去吗? “陛下,此物可不是寻常的稻谷,此物亩产能达到六百多斤啊!” “难道此物还不是祥瑞?” 长孙无忌双手颤抖,一脸激动的说道。 一提起这个,长孙无忌不由振奋起来,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痛了,就连语气都有些兴奋,几个月的辛苦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六百多斤! 这仅仅只是他让一些农夫粗略的估计一下。 这个消息,像是如同九天惊雷一般,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不断的回荡在众人的耳边,就连一项稳重的魏征也一脸激动的死死盯着长孙无忌手中的稻谷。 魏征几乎觉得自己快要窒息了。 亩产六百斤,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在当前的条件下,如果是关内上等的良田不缺水源,耕种不失误,老天给饭吃的情况下,亩产最多不过两石左右。 在唐朝,一石大致等于一百二十斤,也就是说,关中一亩上等的田地,若是遇到了丰收,可是收获到三百斤左右的粮食。 当然这只是丰收年。 怎么可能每年都是丰收年,若是放在平常的日子,这上等的田地,不过撑死收成也就一石半左右,也就是两百斤而已。 这便是大唐农田普遍的情况,而大唐百姓一户人家几十亩地,不过也就是勉强能够填饱肚子,顺便在岁末的时候能储备一些余粮,用来应对随时可能来到的荒年。 可若是一旦遇到荒年,那恐怕就可能是全家人饿肚子,甚至轮到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地步了。 当然这并不是是唐朝特有的情况,从东汉乃至隋唐,中原的土地虽然肥沃,可人口始终却不可能多起来,这边就是原因。 而到了宋朝年间,有一句谚语来形容粮食的富足。 苏湖熟,天下足。 唐朝为何世家能够把控住朝廷的经济命脉,原因便是在此处。 大量的,隐藏的人口,不用交税。 这才让他们手握大量的粮食,这也是他们除去读书人之外另外一个底气! 可若是这亩产六百斤的稻谷出来之后呢? 亩产六百斤,这等于是说一亩地可以当做三亩地来使用。 恐怕要不了几年,这粮食价格便会低到离谱。 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是张大口,此刻彻底的懵了。 他们虽然听韩元说过,那也只不过是听说而已,如今事实就在摆在他们眼前。 “赵国公,休要胡言乱语!” 崔波一脸铁青,怒目相视。 “呵呵,崔大人言重了,我岂敢无言乱语,事实就摆在面前,若是诸位大人不相信,那么还请随我一同前去收割一下,咱们现场称重。” 长孙无忌轻笑一声,看着崔波激将道。 对啊,亲眼见识一下! 众人心中顿时冒出这样一个念头,一脸火热的望向李二。 李二轻咳一声,虽然自己早就知道了,可是这面子活还是要做的,更何况是自己大舅哥亲自操劳的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