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变革的时代-《水浒新秩序》


    第(2/3)页

    但十五岁的少女还跟其他少年一起上学,徐泽也不敢做如此荒唐之事。

    要知道,东京城中的赵官家可是在不遗余力地恢复“古礼”,

    不仅将改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

    听说,还让自己的女儿们裹起了小脚。

    在移风易俗上,徐泽徐泽更喜欢借力打力,顺势而为,

    这种事急不来,步子迈的太大,只会适得其反。

    如教育扫盲一事上,徐泽非常重视,

    “普及”的对象,当然不能只是男子,“能顶半边天”女子也必须纳入进来。

    实际上,从梁山书院开始,就一直坚持男女混召的办学方针。

    但在具体操作上,徐泽从没有盲目提什么超前的指标。

    而是不断依据形势的变化,作出新的调整。

    当初在梁山,环境封闭,所有人和事都统筹统抓,

    强制要求所有适龄儿童必须入学是可行的,也不用担心有任何阻力。

    到之罘湾后,情况复杂了很多,

    以同舟社当时的体量,也没有让全部适龄儿童都上学的能力。

    再强制要求所有适龄儿童都上学,就不尊重客观现实了。

    此时的教育普及计划便改为内外有别,鼓励为主。

    通过提供免费午餐,教授实用技能,毕业后优先安置工作等手段,

    吸引部分家庭主动送子女入学。

    总体来说,效果比较明显,

    但女童入学率要明显低于男童,且十二岁以后的女童就读率急剧下降。

    之后,共建会创立,百姓被组织起来,

    远洋商队组建并开始盈利,之罘湾工商圈的辐射效应逐步显现,

    周边百姓的生活水平逐年提升,

    一些家庭有的余财,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

    而随着同舟社在登州越来越强势,自成一体的形势越来越明显,

    用工、招兵、选拔管理层等事务上,坚持识字要求的政策深入人心,

    百姓们对普及教育的态度变化就更大了,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徐泽授意朱武提出“百姓教育百姓办,办好教育为百姓”的口号后,

    各村依托共建会集资出力,自发改善教学环境的事情便多了起来。

    甚至发生了为争夺师资和合办学校的校址,一些村庄找共建会执委扯皮的事。

    这些现象和问题,徐泽都有预料,也乐见其成。

    但刘仁瞻送大女儿上学这事,却真的出乎了徐泽预料。

    刘知县是个重情顾家的好男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