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看”到这里,向南缓缓回过神来,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他全程“旁观”了张春君一十六年的青铜器修复生涯,这当中不仅仅有春秋交龙纹鑑的修复过程,还有“吴王夫差鑑”、“晋侯蛙鱼纹匜盘”等数百件青铜器的修复过程,可谓是收获颇丰。 事实上,虽然说修复春秋交龙纹鑑耗费了十六年时间,但在前面的十多年时间里,张春君自知自身技术不够,而且当时的修复工具也不足以解决交龙纹鑑存在的问题,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时机。 既要磨练自己的修复技术,也要等待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希望能涌现出新的修复工具来。 因此,真正修复春秋交龙纹鑑,也就是最后的两三年时间。 话是这么说,可一件文物要修复两三年时间,其实也挺吓人的,一般的人还真未必能熬得住,更别说新闻里说的十六年了。 感慨了一阵,向南继续朝青铜馆里面走去,看到了一头牛——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件被铸造成耕牛造型的青铜器。 这件牛形青铜器,是春秋晚期的牺尊。 牺尊是青铜器中器形颇为奇特的一件作品。 牛腹中空,牛颈和背脊上有三个孔,中间的一个孔里面套有一个锅形器,这个锅形器是可以取出来的,出土时锅上原本应该有盖子,但如今已经不知道丢失到哪里去了。 从牺尊的结构上来看,这是一件兼可温酒的容酒器牛背上的锅形器可以容酒,牛颈及背上的空穴可以注水于尊腹以温酒。 这种特殊构造的商周青铜器,到目前为止仅见此一例。 牺尊的整体形态稳重,四足短矮,并不完全类似于真牛,但牛首上充满张力的双角、圆瞪的双目保持了真实感,使整个器物并不因为牛足过矮而给人以形象不合理的感觉,堪称艺术造型与实物器用的完美结合。 最引人注目的是,牛鼻上还有一个索状圆环。这证明早在春秋晚期,中国的驯牛技术已发展出以绳穿牛鼻的方法了。 据《周礼·春官·司尊彝》记载“春祠、夏禴([yue])、祼用鸡彝([yi])、鸟彝,皆有舟,其朝践用两献(牺)尊,其再献用两象尊,皆有罍([lei]),诸臣之所昨也”,即在进行“春祠、夏禴、祼”等重大礼仪活动中都要用到牺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