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由于纸质文物用纸在不同朝代、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都有所差异,因此纸质文物用纸种类非常繁杂。 常见的就有皮纸、麻纸、竹纸和混料纸(如宣纸)。 皮纸,是用楮树皮和桑树皮所造的纸。 皮纸产生于唐代,由于皮纸生产成本较高,故一般讲究的书才用皮纸印,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皮纸坚韧、抗蛀,比麻纸更加洁白平滑。 有的皮纸在生产过程中也加入一些麻料,所以用肉眼看,有时候皮纸看上去像麻纸。 明代官方刻书主要是用皮纸和白棉纸,故而从收藏角度上看,凡皮纸本书大部分都是好书。 对于收藏初入门者,这是一个简单的辨认办法。 麻纸是华夏古人的重要发明,由东汉蔡伦改进,成为中国古代图书典籍的用纸之一。 它是一种大部分以黄麻、布头、破履为主原料生产的强韧纸张,有白麻纸、黄麻纸、麻布纹纸、桑麻纸等多种类型。 竹纸产生于唐末,但没有普及,到宋代才大量使用,它是常见的几种明清用纸中,除土纸外最差的一种。 除了这几种常见的之外,还有藏经纸、毛边纸、官堆纸、毛太纸、开化纸等各种各样的纸张。 如果哪个修复师运气不太好,碰到一本用这几种稀少的纸张制作的书籍,那真是头都要大。 因为连补纸都不一定能找到。就算找到了,也不一定是完整的。 所以,“珠联璧合”这种修复技术的出现,实际上也是弥补了传统修复技术里的一种缺陷,就算找不到完整的补纸,找到材质相同的碎纸也可以,反正都是要熬制成纸浆的。 向南回答完这个问题之后,紧接着又有人提问了,现场的气氛也是愈发热闹起来。 实际上,这种情况也可以理解。 大部分的文物修复师,自从进入博物馆工作之后,基本上每天都泡在修复室里和各种各样破损的文物打交道,除了和身边有限的几个同事探讨之外,面对着仓库里永远也修复不完的文物,他们哪里还有时间外出和其他的同行交流技术? 不要提钱昊良、吴茉莉和向南这些人,他们毕竟只是修复师中的极少数,而且也已经到了一定的层次,并不怎么受约束。 因此,对于在场的文物修复师来说,这种交流机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坐在前排的京城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修复专家熊禀生,此刻一脸复杂地看着前方。 在那里,那个年轻的书画修复专家,正一脸谦和的微笑,无论对面的修复师们问的问题是多么刁钻,又或者多么幼稚,他也依然认认真真地回答,没有丝毫的敷衍。 “大哥,这看上去,好像真的跟咱们京派失传的绝技一样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