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僵尸之地》制作完成后,苏长青继续在东京逗留了半个月,中间还跑一趟洛杉矶参加《钢琴教师》的北美首映礼,一直到梅露兰·多拉上任的前一天才回到北京。 这期间祥云基金完成了金融市场的最后一笔生意,历史使命终结。 横山与镰仓的交易也圆满结束,六亿五千万美元全部支付,御城之门的产权以及经营交割完毕。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 当初图玛城堡聚会时,十一位金主对苏长青敬若神明,巴不得他带着大家赚一万年钱。 现在大半年过去了,情况悄然改变,对于未来的发展道路,意见开始分歧。 这是可以理解的,不变是暂时的,改变是永恒的。 无论是祥云还横山的经营团队都是金主们推荐的,是他们的自己人,代表各自的利益。 这些人来历复杂,受的专业训练也不太一样,都说文人相轻,其实所有行业都一样,这些金融骄子更不例外。 一年来苏长青所做的决定,相当部分会因理念不合,被这些专家质疑、反对,而后迫于命令不得不执行。 虽然最终结果证明苏长青的决策都是对的,指挥祥云赚了不少钱,但从专业投资专家们事后诸葛亮的眼光看,其实也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浪费了一些机会。 比如国际资本第一次袭击香港,虽然遭遇顽强抵抗,其实港方损失不小,也有不少基金赚了钱,而苏长青指挥祥云在韩国坐等两个月,就那么眼睁睁看着。 六月中旬日元逐渐企稳,国际资本转战俄罗斯,苏长青也不看好,不但没有跟进,还决定解散祥云。 然而国际资本普遍认为还没完全从休克经济中恢复的俄罗斯没有中国那么多外汇储备可动用,完全不堪一击,甚至可能在这波袭击中进一步解体。 这是多好的打劫机会,祥云不跟进将再次错过机会,于是这些金融操盘手们再次质疑苏长青的决定,开始鼓动各自的主子进军俄罗斯。 他们甚至从一年来得到的指令中得出一个结论,这来自于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转述,下命令的人并不懂金融,只是消息灵通,有特别的消息来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