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笔记 味觉(四)-《唐人街的厨仙》
【改变味觉的心理效应】
白熊效应:越想着不能吃,反而越想吃。
无论是饱足感还是饥饿感,与其说是天生的本能感受,不如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因此,从小父母就严格控制小孩的食量,以避免小孩吃太多,这是有问题的做法。因为这么一来,小孩就体会不到饥饿或饱足的感受,反而更容易暴饮暴食,甚至可能一直持续到长大成人。
虽然好吃的东西吃太多也会胖,不过在人类历史上,过去可是看不到对肥胖的恐惧,反而是人类在饥饿状态下学习求生存,觉得能吃就是福。
拥有充足食物来源的喜悦是生物共通的感受,然而现代人对于吃这件事,却经常抱持著罪恶感,最常见的就是女性想要瘦身,更因为“不吃就不会胖”这种短视近利的想法,而经常进行节食(忍耐型减肥)。
在心理学中,有所谓的“白熊理论”。实验时告诉受试者“不要想白熊”,结果就算进行的是和白熊毫无关系的实验,受试者也会忍不住去想白熊。当然,在进行相同实验时,如果不特别告诉受试者“不要想白熊”,受试者就不会想到白熊。
经实验证实,这个现象也适用于减肥。根据实验的结果,越是正在进行节食减肥的人,只要一有时间就越会想到吃这件事。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越是想著不能吃,脑中就越摆脱不了吃这件事。这种现象亦符合佛洛依德说的“趋避冲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意即,对于食物有“想吃”的正面情绪,同时又产生“吃了会胖,不能吃”的负面情绪的话,人就会感受到冲突纠葛,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很多人都表示,消除精神压力的有效方法就是大吃大喝。靠大吃大喝来消除“想吃”又“怕胖”,所带来的精神压力,这样的人大概也不少。这种人会因为“我真是没用”的罪恶感,而陷入负面情绪,然后又因为精神上的压力,于是又开始自暴自弃、大吃大喝。如果这种恶性循环一直持续下去,甚至可能引起饮食障碍症。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恶性循环,从小养成“吃不是一件坏事”的观念非常重要。
有报告指出,现代女性过度意识自己的横向体型,明明体重适中,却坚信自己过胖。这大都是因为,自己身边有的人很瘦,又看到这些人被大家称赞很漂亮、身材很好,于是就深信自己过度肥胖。体重(kg)除以身高(m)平方就是bmi(ody mass index)值,一般认为的理想bmi值为22,但最近年轻女性的bmi平均值,却比理想值低一成左右。所以,我们必须在社会上大声呼吁过度肥和过度瘦身不是一件好事,请大家务必培养正确的观念。
我们也必须培养自制力,也就是“东西再好吃也能适可而止”的能力。稍微离题一下,心理学中有一个知名的棉花糖实验。实验者将棉花糖放在儿童面前,然后对儿童说“如果在我回来之前,你能忍住不吃掉这颗棉花糖,等我回来后,就会多给你一颗棉花糖做为奖赏”,然后实验者就离开房间儿童们的反应各有不同,有人会一直盯着棉花糖看,有人会遮住眼睛故意不看棉花糖,也有人会去舔或咬棉花糖。不过,报告指出,最终能忍住不吃的儿童,长大后会成为比较有自制力的大人。
可以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儿童,可能会因此产生自信,让自制力更好。反之,吃了棉花糖的儿童长大成人后,则是可能在相同的场合反覆失败。也就是说,可以忍住不吃自己喜欢的食物这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即使东西再好吃,也能将食用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这不仅仅表示,我们能感受饱足或空腹的感觉,同时也是一种精神自律。所以,当儿童不过度食用好吃的食物时,用称赞的方式,便能建立起儿童自尊心。同理可证,大人也是一样。明明在减肥却忍不住偷吃,或是自暴自弃大吃大喝的人,就会觉得“我真是没用”而丧失自信。
综合以上所述,透过饮食,不仅有益身体健康,也能帮助我们保持心灵健康。特别是被人称赞之后,所产生的自尊心(也称自尊感情),将会成为一个人后续人生的重要支柱。吃到好吃食物的喜悦,以及忍住不吃好吃食物的心理,两者都会深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希望大家都能理解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