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可以和怪物做朋友的游戏-《巅峰游戏制作人》


    第(2/3)页

    比如小犬汪,只是单纯想和玩家一起玩,玩家在需要躲避小犬汪的攻击,同时抚摸它,让它玩开心后就可以进行‘饶恕’了。”

    王剑继续讲解着。

    除了可以和怪物做朋友这个创新,《传说之下》还是一款典型的meta-game。

    meta这个概念来自元(meta-fi)。一般即便目的不是追求真实,但是在叙事上也必须营造出故事的真实感,逼真感,即要通过种种细针密线,真实可信的细节描述,调动起读者的种种感知,这样读者才会感受强烈,投入其中。

    然而元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遮掩“是虚构的”这一事实,反而刻意通过某种手法将其暴露出来。就比如著名的《堂吉诃德》,被认为是元的鼻祖,作者就时不时走进里,对里面的情节指指点点。

    还有一本著名的元《苏菲的世界》,前半部分的故事以苏菲的视角正常展开,但在中篇突然出现惊天转折,通过哲学家之口,苏菲意识到了自己只是一本书里的虚拟角色。原来这本书是一位父亲送给他15岁女儿席德的礼物,而席德借助苏菲的故事,也发现了自己面临着与苏菲同样的问题。因此让读者不禁联想到,是否自己也是某本里的虚拟角色呢?

    元不止是形式上的一种创新,更是通过这种方式,把复杂而深刻的哲学命题直观展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揭露出自己的虚构性只是手段,目的是进行虚拟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探讨。

    meta-game就是打破虚拟和现实之间屏障的游戏。其实meta元素在很多游戏中都有着运用,比如说市面上流行的卡牌手游里,玩家可以把自己喜爱的角色设置为看板娘。

    当他们用手指戳一些不该戳的地方时,害羞一点的看板娘就会脸蛋泛红,双手做出防御姿势,娇羞着喊道“呀,讨厌!”,比较凶的看板娘则可能叉着腰,隔着屏幕瞪着玩家,“喂,你在碰哪里呢!赶快给我道歉!”

    在大部分的游戏里,meta元素也只是类似这样被浅尝辄止地运用,作为游戏中的小彩蛋之类。

    毕竟,游戏设计者费尽心思安排各种玩法和贴切的叙事手段,就是想让玩家能投入游戏中。而过多游戏以外的互动,无疑会让玩家觉得出戏。

    既是限制,也是保护。

    想象一下,玩家在玩《小黑屋》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文字。

    一个衣衫褴褛的陌生人跌撞进门,摔倒在墙角。

    提示:继续添火让陌生人暖和起来,即可触发后续剧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