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运筹帷幄-《宣和画卷》
第(2/3)页
糊名要在第二天清晨之前完成,这倒也不是什么特别辛苦的差事。跟后世的封卷子差不多,拿几条黄纸贴了、密封,就算是完成。
虽然简单,但实际上,很多说道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若是真的有人买通了考官,或是打通了其中的某个关节,糊名的时候,就要在卷子上做上一个记号,以便后续的人们认出。﹎8﹏w·w·w`.-y=a·w-e=n·8`.-c-o·m
这记号也是品类繁多的,直接在卷子角落点墨点之类都是最简单的招数。有的是特意用双层的黄纸糊名,有的是在单独的某个字上做文章,种种情形,那就真可谓是花样繁出、不服不行了。
终究只是一句话——真正想要走门路的人,不管制度上如何的限制,也总是有相应办法的。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如此。
这就如同千年之后高考入学都能冒名顶替一般,在信息匮乏、流通不畅的北宋做这种事情,自然要更加简单轻松一些。
当然,明面上来说,为了规避种种科举暗箱操作的嫌疑与方法,朝廷上还是做了许多的努力与规定的。比方说,考官要在糊名、誊抄的过程中,时不时的巡视、抽查。但这都是防得了君子防不得小人的方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句话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言说。
楚风在来到这里之前,就听闻文端先生说了些其中的门道。文端先生也是过来人,参加过科举,也在地方上主持过科举的,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
文端先生虽然没有明说,但楚风听得清明。老人家的意思是,水至清则无鱼,想要完全杜绝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但若是太过猖獗的,那就是陷官家于不义,陷士子于不公。
总而言之一句话:能管则管,若是真的遇到了撼动不了的东西,也没有必要以卵击石,毕竟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这些话,楚风听得明白。他也很好奇,到底那些作弊的人会如何操作。
而他在这里好奇、思付的时候,另外一间房里的刘李两位郎君,手里拿着从楚风房中偷出来的东西,面上显露出了志得意满的神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