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北宋四大家-《宣和画卷》


    第(2/3)页

    蔡襄就像是学校班级中那个学习中上等,但是性情平淡素雅的孩子。他们往往得不到老师的关注,也无法成为同学中的“明星”,可是许多年之后,没有人能够否定他们的成绩与成就。

    蔡襄的楷书端正秀雅,他的行书温淳清媚,他的草书风云散淡。如今摆在楚风面前的,就是蔡襄的一幅行书尺牍,细细去瞧,只见上面写着:

    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几何?欲托一观,卖者要百五十千。

    楚风双手端着尺牍,只觉得心绪久久难平。这样的心境,在捧着《京酒帖》的时候他曾经感受过,原以为次数多了就会渐渐转向平淡,谁知如今手捧此帖的感觉,依旧如同稚子一般,敬畏、激动、感慨、叹息一一浮起沉下,难以消磨。

    蔡襄所苦想的为何?“人生缰锁”为何?是否与自己的心境相通呢?

    王逸少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逾之于怀”,此中感慨,当手捧真迹书帖时,便会愈发深邃,欲罢不能了。

    “乡里称呼这张为《暑热帖》,早年间先祖高价买回来的,在家族中倒也无用,被束之高阁了。我前日夜里想起了这幅书帖来,让人去寻,还当真找到了。这也是你与这书帖的缘分罢!”文端先生笑着道。

    楚风感慨良久,觉得一个“谢”字能够表达的含义着实太少了些。心下同时不由得浮现出一个念头:文端先生家中似乎颇有些书画的藏本,难不成本家也是做书画行当的?那为何这店中本身却没有什么精品可卖呢?

    但这毕竟是人家的家世,楚风并不会主动询问的。

    只听文端先生道:“这蔡襄除了书法是当世一绝外,还写过《茶录》和《荔枝谱》,老夫家中皆有存本,你若是感兴趣,下次老夫回乡时便取来让你翻看翻看。”

    这一点是楚风所不知的,对于宋朝的茶,楚风自然是喝过的,陆氏书画行本身也会对客人供应。楚风是北人,并不是很懂茶,但也知道如今的茶艺与后世是大相径庭的。北宋喝茶多是点茶,与后世的冲泡可谓是迥然不同的。

    这点茶……说白了,与千年之后日本的茶道十分相似,是将茶叶本身碾碎后置入碗中,用微沸的水冲点而成,与后世的日本抹茶颇为类似。当然,这种方法本身就是唐朝时传入日本的,只是日后稍有变通而已。

    楚风前世各类茶都喝过一点,稍有了解,但是并不精通,但最起码知道很多东西是不一样的。

    陆氏书画行这种小店面,小本经营,点茶法虽然被宋人当做是十分雅致可堪玩味的方式,但毕竟费时费力,在这种商业场合是不大合适的。他们这里主要是煮茶,取了茶饼掰下一块直接熬煮,其中还会放一些葱姜、橘皮、盐一类的调味品,说是茶,其实和汤差不多。这大概是唐宋之人经常称呼茶水为“茶汤”的缘故了。

    楚风对茶道本身颇有些兴趣,当然也不急于一时,日后慢慢领会便是。

    老张将晚饭准备妥当,便唤二人来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