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曾不知老之将至-《宣和画卷》
第(2/3)页
楚风不急不躁,稳稳的将整幅《京酒帖》背临完毕后,将原帖重新展开,一个字一个字一一印证,看自己哪里写的不对,哪个字写的有问题,不免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
而后,楚风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带着背临的种种问题,重新又仔仔细细对临了一遍。这就像是背单词似的,需要在刚刚背完是加深印象,才能事半功倍。
这样一来,虽然耗费的时间是原本的一倍,但书法上的所得却远高于一倍的,楚风十分欣喜。
人生在世,最患的不是无名无利,而是无知啊!
至于绘画方面,楚风亦是颇有所得。
前世为了准备艺考,他两三年内的功夫基本全用在了素描和水粉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虽然楚风要考的是中国画专业,但大部分学校招生考试考的却是素描等科目。这当然也与国画本身的式微有关。
水墨丹青自然也是不离手的,但与最初完全因为兴趣挥毫相比,随着考试时间的日渐临近,楚风作画的时间已经越来越短了。
之所以之前回去临习那幅博物馆的《临流独坐图》,还是因为下个月要参加考试的那所学校,很与众不同的在录取考试时添加了中国画这一项。否则很有可能整个高三楚风都要与水墨丹青无缘了。
在绘画上,楚风的天分是有的,这么多年的浸淫下来,能力也是有的。但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楚风并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一对一细节辅导。除了后世的老师经常会指点他一些地方之外,长期细致的指点是没有的。而如今这样临习、指导、再临习、再指导,完全是楚风梦寐以求但又一直求之不得的事情。如今自然倍加珍惜。
程源先生为他选择的《春桃图》笔法上并不算难,是小格局的画,盈尺的正方绢本,桃枝桃花,并不是桃树的全景。这是花鸟的基础了。
虽然是基础,楚风也并不敢小视,他深知基础的重要性,也同样明白,程源先生为他选择这幅画的用意。这小写意的《春桃图》,在桃花的画法用笔上,与画云雾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师这样安排,是为了让他由此及彼,细细体会。
临摹书帖、画卷,又按照那幅章友直的扇面雕刻了两个字加印。
楚风这样忙忙碌碌的,就忙到了入夜时分。
下午并不是没有客人来光顾,但只是逛动物园的进来看了一圈,便相继离开,并没有什么人真的会买东西。只是这些人看向楚风的目光都很奇特,要么是远远的打量,要么是审视着攀谈,内心中似乎都带了些什么似的。楚风心下明白,这些人,必定是在水墨会听闻了什么,也算是“慕名而来”罢。
但另一方面,直接上来就问楚风是否是那幅《西湖烟雨图》作者的人,一个也无。这也归结于楚风太过年轻,怎么看也不像是书画道上的人物。虽然那刘正卿说了一句“画师很年轻”这样的话,但大多数人想来,总觉得这毕竟是能够入得程源先生法眼的人物,所谓的年轻,也大概是在三十上下吧。
这事情本身自然也与楚风是书画行知客有关系。任谁,也不会将一个小小的服务生,与画师联系到一起去的。这是人性使然。
所以,大多是的人走马看花似的来到这里,进来四下看上一看,问一句“你们店中是否还有别人”,亦或是“你们东家可在”之类之类的话,得到否定的答复后,大家便觉得白跑一趟,摇头叹息的离开了,都以未见到真佛而稍稍的郁闷着。
楚风能够猜到他们的意图,但总不能逢人便说“你找《西湖烟雨图》的作者是吧?我就是了”之类的话,这未免太过尴尬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