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山阴陆氏-《宣和画卷》
第(2/3)页
刘正卿听他连《道德经》都扯出来了,眼睛不由瞪得溜圆,正瞧见外头文端先生走了进来,连忙上前抓了老先生的袖子,捶胸顿足道:“老先生,您听见没?这小子到底是什么来路?能诗文、善书法、通典故、知老庄,最要命的是年纪轻轻,这还让不让我们寻常人活?”
“哪有刘兄说的这样夸张?”楚风都被他这一大通逗乐了,笑道,“好吧,我说实话了。其实我只知道这么点东西的,如今一股脑的都倒出来了,以后只能‘赤身见人’了。”
楚风心想,其实刘正卿夸赞自己的这些东西,只有书法是自己的。诗文什么的不必说,陆游的《卜算子》是抄来的,不算自己的能耐。至于典故和老庄之类之类,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或许想要得知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毕竟书籍难得。可是到了千年之后,那就是摆在那里的盛宴,不论是谁,只要想知道、想学习,在网上随便翻翻找找就可以得到的。只不过在这方面求知的人素来偏少而已。
但是楚风不同,他自幼就喜欢听各种故事。最开始只是父母为他将一些短小精悍的成语故事,长大后,他便时不时的寻找些典故来瞧。到底是名人轶事,又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有些自然有杜撰成分),总要比许多小说、影视作品有趣的多。
放到千年之后去看,楚风这么点知识算不得什么,可是摆在宋朝,就颇有些不得了的意思了。
当然,与北宋年间繁星一般的名家是没有办法比拟的。别的不提,就单单说“五十少进士”的话题中,连五十岁考中进士都算是年轻人的,可是呢,苏轼二十一岁考中,他的弟弟苏辙十八岁与其同榜,欧阳修二十三岁进士及第,宋四家中苏黄米蔡的蔡襄十八岁登龙门……这个年代,是真正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时代。
与这个年代闪耀璀璨的大家们相比,楚风这么点小聪明,实在是萤火之光了,岂敢与日月争辉?
文端先生听着刘正卿的转述,颔首捋须笑道:“老夫早就说这个小子不知进取、毫无少年狂气,着实可恶!一鸣,你要参加乡试秋闱,那就是说之前的事情已经处理完毕了?可有什么后顾之忧没有?”
刘正卿闻言整肃了一下,冲着文端先生恭敬一礼:“多谢先生挂怀,之前撞了一件官司,如今已经撇清了。如不是因为先生的三十两纹银,我刘正卿现在恐怕连流落街头的乞丐都不如了!再造之恩,永生难忘!”
陆文端笑道:“老夫早就说过,借钱与你的是楚郎这个小子,与老夫无关。”
“楚兄弟的恩德,自然也是铭记的。”刘正卿笑道,“这西市口有一家请我去做西席,教一位小娘子读书。虽然工钱给的不多,但毕竟清闲些,我同时还能准备秋闱。楚兄弟,那钱我只能慢慢还你了。”
楚风道:“这个不急,刘兄有闲钱后再给不迟。”
“是,我也想好了。我还不上钱之前,这《京酒帖》就放到楚兄弟你这里寄存吧,也算是当抵押了!哈哈!”
楚风迟疑道:“刘兄准备乡试也得练字的吧?不需要书帖的么?”
“不是还有一幅假的么!”刘正卿哈哈大笑,“反正这书帖二层也揭了,我想过了,与其痛心疾首,倒不如好生利用。你我兄弟二人一人一份,倒也是一件好事。”
楚风略微思付,道:“刘兄能够看开自然是一件好事。只是,那原帖还是刘兄自己留着比较好,二层的借与我就好。毕竟科举才是正事,那二层的书帖虽然也很不错,但是在添色后还是有了些瑕疵,毕竟不如原帖。”
刘正卿眨了眨眼睛:“跟楚兄弟说句实话吧,你说的这些东西,我根本就看不出来啊!所以,对于我来说,这二者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楚风无奈,笑着摇头。
……
……
在楚风这边谈笑风生的时候,李氏书画行内院的一间房里,李良辰坐在桌边忙碌着什么,一面又听着郑朝奉的回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