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无题-《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第(2/3)页
这个情节是典型的例子,邓丽君在香港,并非不受欢迎,1979年香港第四届金唱片颁奖礼上,她有张大碟获得白金唱片奖,另有张大碟获金唱片奖,销量过万,大街小巷到处传唱的,都是她的歌。
只不过流行音乐是比电影还脆弱的时代产物,社会变了,音乐风格也要跟着变,否则就会落伍,邓丽君在八十年代风靡内地,其实只是她七十年代风靡台湾的翻版而已——当时内地的经济和都市化程度,和港台之间,大概有十年左右的差距。
所以她迫切需要转型,而“假护照”事件,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可以乘机休养生息,利用时间来让听众淡忘掉甜美歌后的形象,为日后尝试多种新的音乐风格创造条件。
邓丽君音色醇厚,音域宽广,唱功极好,即使几十年后,仍然被人推崇不已,然而因为时代的关系,她流传最广、听众最熟知的歌曲是《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只在乎你》这样的慢板抒情歌曲,被误以为歌路单一,颇为遗憾。
沈冲不是很懂音乐,嗓子也烂,但是他记得很多好歌,中文英文,国语粤语的都有,别人要费尽心思才能把握潮流,他只需要按照年代剽窃就行了,何不拿出来,找专业人士编曲修正,把邓丽君把歌唱生涯推向更高的成就?
邓丽君的歌唱能力和形象气质,均是可遇不可求的极品,这是一张文化传播的王牌,当然,这么想太功利,但无论如何,让一代歌后更加完美,总归是件好事。
“妈。”沈冲带李开元去过波士顿后,就改了对刘婶的称呼,他放下公文包,问道:“元元呢?还在公司?”
“早回来了,她在书房里看书。”刘婶笑眯眯的看着他,问道:“晚饭吃了没?厨房里有汤,要我给你盛一碗么?”
“不了,刚吃过饭,肚子满满的。”沈冲看了看右边属于李叔的书房,问道:“我爸还没回来?”
“打电话说今晚又不回来了。”刘婶抱怨道:“说是要跟美国来的鬼佬学做东西,都四五十岁的人了,还学什么学?他啊,就是个劳碌命,不知道享福
“妈你不也一样。”沈冲笑着说道:“家里不缺钱,店里也不缺人,你还不是天天大清早就对店里跑?”
“我那不一样,每天赚好几万,能不亲自看着吗?”刘婶扭头看着他,说道:“他学那些七巧玩意,能赚几个钱?做起来又累身体又伤脑筋,哪有在家享清福的好。”
“人总要图个乐子嘛,我爸又不爱打麻将,在家闷着还不如出去做点事,就当打发时间了。”沈冲看电视里闪过一个熟悉的身影,问道:“h放的这是什么电视剧?”
“《风云》,今天刚开始放,刘松仁,冯宝宝,黄杏秀演的。”刘婶兴致勃勃的介绍道:“报纸上介绍说是讲商战的,我正好看看,学几招。”
沈冲失笑,他站在沙发旁边,等那个长头发大鬓角青年再次出现,确认了长相后,才问道:“天宝呢?”
“在温习功课,这小妮子,一个寒假玩疯了,这次考试居然才考第五。”刘婶恨恨的说道:“我罚她一个月不准看电视”
沈冲辛灾乐祸的伸了伸舌头,然后说道:“妈你看吧,我去书房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