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年-《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第(2/3)页
而且根据调查,现在每盒录像带的生产成本不超过4美元,如果是租赁,每次租金是5美元,如果是销售,价格在美元左右,毛利惊人。
录像带和软件、游戏类似,都是内容为主的商品,既然如此,何不把它也放在软件连锁店里卖?
等连锁店开了几千家,占据录像带发行市场大部分的份额,有了极强的议价能力后,就可以像二十一世纪的苹果应用商店一样,什么事都不做,坐等分成,趴在好莱坞几大电影公司身上吸血,何其爽快
在未来二十多年内,录像带是除了电视台之外,唯一的电影二级市场放映窗口,有了连锁店,香港电影可以直接进入北美的录像带市场,反正录像带成本低,租售也是细水长流的生意,不需要特别在意观众的口味和习惯,香港又是仅次于好莱坞的世界第二大电影生产地,数量上是绝对不缺的,到时候搞几千部香港电影去美国,潜移默化的在北美培养入塔伦蒂诺那样的香港电影爱好者,为日后进军北美票房市场做准备。
计划很完美,但是操作起来,有两个难题,一是需要尽可能快速的扩张连锁店的网点,二是至少要拥有一定数量的电影片库。
沈冲旗下的软件连锁店,已经开了0多家,遍布美国主要的大城市,但这数量,还远远不够多,后世美国录像带租赁巨头百视达uu),有ruuu多家零售店面,年营收额几十多亿美元,那才是真的巨无霸,只有建成如此庞大的网络,才能拥有左右市场的能力。
只不过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很成熟,开数以千计的零售连锁店,租金可不是个小数字,这方面,得慢慢筹划。
电影片库同样重要,光有渠道,没有内容,只能任由好莱坞宰割,只有自己手上有一定的内容资源后,才可以反过来制衡好莱坞。
沈冲在金马奖颁奖后,就向第一影业公司的黄卓汉购买他的所有电影,就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不仅是第一影业,香港所有电影公司的片库,包括嘉禾和邵氏,他都虎视眈眈——既然此时连好莱坞都没有看出来录像带市场的庞大前景,相信香港的电影公司,更是一无所知,可以乘虚而入,低价买入版权。
不过以当前的形式来看,香港电影的主要功能,是在东南亚开辟录像带发行网络,想要在美国打开局面,必须得有好莱坞的片库支持,这方面,沈冲的目光,很自然的就盯上了即将倒霉的联美电影公司nitpdarti。
联美电影公司是1919年由卓别林、范朋克、毕克馥、格里菲斯等好莱坞大腕明星出资创建的,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之一,不过它一直是八大电影公司中最弱的一个,没有自己的片场,发行网络也最小。
在19ru年,联美投资40uu万美元,拍摄了“灾难性巨片”《天国之门》,这部电影的票房惨败,让公司直接倒闭,沈冲只需要到时候出手买下即可。
联美虽然是八大电影公司中最弱的一个,但片库里的经典好电影不少,像卓别林的《淘金记》,《摩登时代》,《大独裁者》,杰克-尼克尔森的《飞越疯人院》,史泰龙的《洛奇》,当然了,其中最值钱最著名的,莫过于长盛不衰的《uu》系列。
不过联美只有七八百部电影,光靠它的片库,还有些底气不足,其实沈冲更想去买米高梅的片库——米高梅有三千多部电影和电视剧,而且含金量很高,像《绿野仙踪》,《魂断蓝桥》,《乱世佳人》,《猫和老鼠》等等,都是不朽的名作。
米高梅早在六十年代就衰落了,几经易手,1970年又被美国赌业大亨柯克-克尔科里恩买下,克尔科里恩无心经营电影业,他把米高梅积攒多年的道具和服装统统卖掉,然后去拉斯维加斯开赌场和宾馆……
在鼎盛时代,米高梅每年可以出品50多部电影,而到了70年代,每年只出品四五部电影,而且没有一部大制作,全是几百万美元的低成本电影,苟延残喘而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