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器材-《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第(2/3)页

    “习惯了就好。”翁维铨说道:“也不总是扛着拍。对了,汪老板,你们有哪些摄影机承托系统?”

    “有的,有很多类型。”那个中年男子,正是沙龙电影公司的老板汪长智,他拿出一本画册,很殷勤的翻到其中一页,说道:“你看这个如何?”

    翁维铨看了一下,点头说道:“这个不错,意大利的加通尼(cartoni),好东西。”

    不过他马上又皱眉,问道:“但这租金?”

    “加通尼是世界上最好的摄影机承托生产商,从上到下,全是独家专利打造的,坚固平稳,能任意角度旋转,和潘纳维申是绝配。”汪长智带着职业的微笑,说道:“东西好,价格自然会贵一点,一分钱一分货嘛。”

    “只要货好,价格好说。”赚的钱越来越多,沈冲也越发的大方,凡是能提高电影质量的,他都不吝啬,“翁先生不要担心预算,凡是拍摄需要的,都租下来,我会跟珍姐打招呼的。”

    有了沈冲的首肯,翁维铨放开手脚,大肆采购了一番,沈冲跟在后面,打听一些器材的售价,暗自咋舌。

    潘纳维申的摄影机只租不卖,租金虽然很贵,但还能承受,像另一个摄影机大鳄阿莱(arri)的产品,不带镜头,不带现场收音麦克风,价格就要200多万港币……而稍微好一点的镜头,售价就在百万港币以上。

    除了摄影机,还有胶片,一本胶片要1000多港币,只能拍摄4分钟,如果拍10分钟的素材镜头,有1分钟最终可用,也就是1:10的片比来算的话,拍摄一部90分钟的电影,光胶片就需要20多万。

    难怪有人说,在胶片时代,摄影机只要一开动,烧的全是钱。

    所以在香港,如果一个电影导演,片比超过1:5,就基本找不到投资了……(注1)

    沈冲拍《活埋》,就一个场景,器材要求比较简单,翁维铨要拍纪录片风格的电影,需要在闹市中拍摄取景,难度很大,需要的器材很多。

    除了摄影机和胶片,还有灯光和布光设备,录音收音设备,电源设备,摄影机控制设备等等一大堆器材,沈冲跟在后面,涨了很多见识。

    尤其是沙龙电影公司的老板汪长智,对电影器材方方面面的知识非常熟,厂家,型号,功率等等参数,张口就来,绝不含糊,让沈冲佩服不已。(注2)

    “汪先生,除了德国的阿莱、法国的阿通(aaton)和美国潘纳维申。”沈冲站在一旁,一边看翁维铨挑选设备,一边和汪长智闲聊:“现在还有哪几家著名的摄影机生产商?”

    “摄影机主要就这三个厂家,阿莱和潘纳维申是主流,阿通主要是拍纪录片用的,拍电影用的少。”汪长智想了一下,说道:“不过我上次去德国,听说奥地利有个小公司,生产的摄影机很有特点,在欧洲口碑不错,但是产量很少,需要先下订单。”

    “哦?”沈冲对这个信息很感兴趣,连忙问道:“这家公司叫什么名字?”

    “moviecam。”汪长智说道:“沈先生如果需要,我可以找欧洲的朋友,帮忙下订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