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七夕节-《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第(2/3)页

    一万的利润,15家戏院,每家每天能赚六七百,这数字和每天近百万的票房相比,看似很寒酸,但要是每天都如此的话,一年下来能赚20多万。

    而且这数字,还是在很多观众进场前从戏院门口的小贩处买过饮料的情况下取得的,如果是内嵌在商场内的多厅戏院,饮料搭配爆米花一起卖的话,利润至少要翻好几倍。

    现在三个吸金利器一起运转,沈冲不缺钱了,是时候考虑组建自己的院线了,要做,自然是要做符合未来潮流的多厅戏院。

    《追女仔》的营销,就是一次试水。

    做院线,需要房地产配合,虽然香港未来地产业火爆异常,利润丰厚,但沈冲对这种土地里刨食的生意毫无兴趣,他准备攀附一个地产大鳄,坐个顺风车。

    这个大鳄,完全不需要去费心寻找,任何一个穿越者都会选——和记黄埔。

    和记黄埔前身是创办于1860年的和记洋行,本是个三四流的小洋行,不过在六十年代迅速崛起,连续收购了黄埔船坞、屈臣氏等公司,鼎盛时期,其附属和联营的公司高达360家,业务遍及地产,财务,保险,酒店,船务,货仓,汽车,药品,进出口贸易等领域,成为仅次于怡和洋行的香港第二大商业机构。

    然而由于扩张过快,资金链紧张,和记洋行在1973年的股灾和接下来的石油危机里损失惨重,1975年在印度尼西亚一个重大工程出现违约,资金周转困难,濒临破产,然后汇丰银行趁虚而入,以1。5亿港币收购了33。65%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接管了公司。

    汇丰银行接管后,对和记洋行大肆整顿,改善管理,在1977年把和记和旗下最重要的附属公司黄埔船坞合并,成立了和记黄埔。

    根据香港的公司法和银行法,银行不能从事非金融性业务,债权银行可以接管陷入财政危机的企业,但当企业走出危机,经营步入正轨后,必须将其出售。

    这给了李嘉诚成为超人的机会——在历史上,1979年9月底,汇丰银行以每股7。1港币的价格,把9000万股和记黄埔的股份卖给了他,而且只需要支付20%的首付。

    和记黄埔拥有大量的优质土地资源,李嘉诚购买这些股份,总共才花了6亿多,而短短几年后,仅仅把其中的黄埔船坞改建成住宅建筑,纯利就超过50亿……

    除了土地储备,和记黄埔还有近169万平方呎的商业建筑,每年光租金就能赚的盆满钵满。

    这笔交易,让李嘉诚一飞冲天,坐上了华人首富的宝座。

    在这笔交易之前,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已经超过老牌的置地集团,拥有1400多万呎的楼宇面积,成为“香港地主”,这是他能从汇丰银行手中买走和记黄埔的资本。

    沈冲此时自然没有从李嘉诚手中抢食的本钱,他只想喝汤——汇丰银行卖给李嘉诚的股份,只占和记黄埔已发行股份的22。4%,股市里还有大量的流通股,而这些股份,每股只要5。5港币。

    和记黄埔现在市值不过30亿左右,而在沈冲穿越前,和记黄埔的市值高达4000多亿,此时不买,更待何时……(注1)

    所以从魔方开始赚钱开始,沈冲不仅自己把多余资金拿去买,还鼓动李开元也去买,这几个月下来,他和李开元手上的和记黄埔股份,已经有200多万股了,虽然和汇丰银行手上的9000万股没法比,但要是没什么追求的话,这些股份,足够花天酒地过一辈子了。

    和记黄埔的股票投资回报率虽然惊人,但还是比不上visicalc和俄罗斯方块,沈冲买这些股票,就和投资微软一样,主要目的不是钱,而是为了人。

    和记黄埔是四大老牌英资洋行之一,公司内部局势复杂,李嘉诚入主后,一定会继续收购股份,扩大权力,同时和各路小股东打好关系,到时候,沈冲能控制的这几百万股份,就派上大用场了。

    沈冲现在不缺钱,但是缺进入上层社会的途径,李嘉诚此时已经是香港有数的大人物,作为引路人在合适不过了。

    况且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满世界的搞房地产,沈冲跟在后面建设院线,也会顺风顺水,一举两得。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