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回到香港-《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第(3/3)页

    以《科学美国人》的影响力和加德纳的声望,文章发表后,可以预见潮水般的订单蜂拥而至,到时候可真的是赚钱赚到手抽筋了……

    开完会,众人离开后,沈冲拿起一本杂志,看了起来。

    这是他刚才在路边书报摊买的,第二期《电影双周刊》,这期发行的时候,他已经在去美国的飞机上了,还没看过。

    匆匆翻了一遍,沈冲摇摇头,随手把杂志丢在办公桌上。

    还是太小众了,用后世的话,就是小资+文青气太浓了。

    几篇影评要么无病呻吟,要么拗口难懂,大家买电影杂志,图的是个乐子,谁有兴趣看你伤春悲秋?谁有兴趣看你拽文装b?

    数学那么艰深,加德纳都能写的妙趣横生,影评写有趣一点,通俗一点,很难么?

    还是定位有问题啊,要么就纯高端,玩专业,要么就纯通俗,做娱乐,现在这种不上不下的,专业人士看不上,普通大众读不懂,没有特色,销量怎么能上的去!

    难怪历史上《电影双周刊》在被收购前,日子艰苦了。

    还是我亲自上阵吧,早点替你们解脱……

    沈冲拿起办公桌上的电话,拨通了舒琪的电话。

    拜年问好,寒暄了几句之后,沈冲说道:“舒总编,晚上有没有空?我请你吃饭,商量点事。”

    “好,那就上次的地方见吧。”

    放下电话,沈冲微微笑,他找舒琪,一方面是打听许鞍华最近的动向,另一方面,他想收购了《电影双周刊》。

    从穿越那时候起,沈冲就如同一个老饕,对《电影双周刊》馋涎欲滴,他一直在旁敲侧击的打听过《电影双周刊》的底细,知道收购它并不难。

    要说《电影双周刊》,得先说香港影坛的奇女子唐书璇。

    唐书璇是民国著名军阀唐继尧的孙女,早年在香港定居,后考入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系,毕业后找到了一笔投资,于1966年回香港拍摄自编自导的电影《董夫人》,1969年拍摄完成,是第一部在西方电影节上受到广泛关注的香港电影,并荣获数项金马奖,她是香港影坛学院派导演的先驱,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许鞍华,徐克,谭家明等人。

    1975年唐书璇创办了《大特写》双周刊,用普通纸印刷,不以明星艳照为封面,而是以文字内容为主导,让香港电影杂志不再只是翻看的画报,而是可以阅读的书籍,因此,《大特写》甫一出现,就引起大批年轻电影好爱者的关注和欢迎。

    《大特写》并没有严格的行政管理制度,它的编辑部是开放的,作者和读者可以随时到访,编辑部也经常举办沙龙或者座谈会,故此,《大特写》成为香港电影爱好者交流的平台,聚集了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和影评人。

    然而《大特写》在营运方面一直处于业余状态,屡屡亏损,加之唐书璇准备结婚成家离开香港,杂志最终在1978年上半年停刊了。

    《大特写》停刊后,不少青年电影爱好者都为之惋惜,在舒琪的倡导下,一批《大特写》的编辑和作者,创办了《电影双周刊》,杂志由多人集资出版,人人都是股东,而且没有大股东。

    也正因为如此,杂志社经营的非常混乱,定位不明,特点不清,销量奇差,只能在小众读者群里流传。

    想要扩大在电影圈的影响力,掌握一家媒体是非常有必要的,《电影双周刊》虽然现在很挫,但潜力巨大,它有历史来历,有口碑人气,而且人际资源丰富,稿子来源稳定,只要解决了运营管理问题,一飞冲天是轻而易举的事。

    况且,《电影双周刊》到手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岂不也是囊中之物了?

    这才是沈冲的终极目的……

    ——————————————————————————————

    注1:世界著名的进化论科学家、古生物学家、科学史学家和科学散文作家,斯蒂芬-古尔德称赞马丁-加德纳为“美国的国家财富”。

    注2:此处数据根据2005年《科学美国人》杂志销量敷衍而成,不必当真。

    注3:上帝之数是指将任意三阶魔方打乱后,最小的还原步数。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