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如果不这么办,松苏如果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实则影响面很小。 然而这么办了,就把大量的百姓绑在了其中,使得到时候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因为与每个人的利息都息息相关。 所以,这不是解决了大顺的危机。 只是把危机延后,并且烈性更大。 这种思路,其实也是可以用在印度的。 而用在印度,就需要大顺必须要等欧洲干起来之后才下场,以控制欧洲市场。 仍旧以棉纺织业为例。 印度种棉花。 印度纺纱。 印度的纱,进口到松江。 松苏织布,甚至把织布的范围,沿着长江、运河网铺开。 棉布卖出去。 尤其是等着一战打完之后,因为物价革命而大为有利可图的欧洲。 白银回流至松江,再发给大顺的织布工、印度的纺纱人、或者棉花种植投资。 即,通过以地域为分界的强制分工,强行加强大顺和印度之间的经济联系。 以欧洲的市场,催化印度向专业纺纱转型。 这是《管子》轻重术里的强制分工的变种。 也算是后世自由经济里的那种所谓的高低端分工、产业转移的变种。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印度大量的百姓,放弃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而是从原来的男耕女织,变为男耕女纺,大顺通过对纱线的收购,让他们拥有购买棉布的制成品的动机和财力。 在欧洲卖的棉布越多。 就有更多的印度人种棉花、纺纱线。 更多的印度人种棉花、纺纱线,就能在印度卖出去更多的棉布。 而这,也就是印度觉醒、危机传导的前置条件。 纺纱……在效率上,是最容易被机械纺纱厂替代的。 刘钰说的走锭精纺机难搞,是事实。 但一旦搞出来,效率瞬间让手工纺纱业崩溃,也是事实。 织布机搞起来相对容易。 但效率上,历史已经证明,机械织布想要取代大顺的手工布,尤其是铁轮织机普及之后的手工布,得到二次工业革命中期的水准。 所以,这种方式,应该是对大顺转型危害最小的方式,也是对大顺工业化之后一旦爆发危机影响最大的方式。 即:印度的大量棉纱,先把大顺手工纺纱的那些人挤死,这些人数量不多。 而且,大量的家庭妇女,很容易转型,从自己纺纱、自己织布,转型为购买棉纱,自己织布。 当然,这需要资本持续不断地进行投入,继续扩大铁轮织布机下乡的范围,要沿着运河网、长江等,全面铺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