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孟松麓的这种不能算担忧但又算是一种担忧的心态,很现实,也很实在。 固然刘钰曾稍微在儒生身上寄托了一丁点希望,希望他们搞出新的体系,在理论上适应新时代的同时,又保持天下体系的向心性。 毕竟,时代走到这一步,实际上世界上就剩下“一个半”天下了。 天主教的天下,马上要完。 即将到来的里斯本大地震,就是个导火索,各国政权王权与教廷的矛盾会最终爆发,天主教的“天下”瓦解,近在眼前。法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天主教的支柱国家们,都会选择“国家”作为他们新的意识形态,耶稣会解散在即,教廷可以滚蛋了。 另半个,经书创立的时间太晚,任何带着复古旗号的改革,都会被出现太晚、字太多的经书,弄得没有打复古旗号往前走的空间。 剩下的这一个“天下”,构建纯粹民族上的国族认同,其实对此时的大顺来说并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 不可能指望一个将来要从美洲西海岸争霸到好望角的庞大帝国,自己去搞碎片化的欧洲那一套民族构建,那是嫌自己炸的慢。 实际上,刘钰的这种曾经丁点存在过的、抽取新时代普遍性、剔除封建经济基础魔改儒教的想法,挺难的。 理论固然难,现实情况其实更难。 因为,大顺最精锐的一批儒生,他们的老师,都是在明末那个混乱时代之后的一批人。 大顺开国太难,明末惨剧太多,他们天然对异族抱有强大的警惕性和敌意。任何异族,从王源对佛教杀杀杀的态度,就能略窥一二。 这种强大的警惕性和敌意,是师生相传的。 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这样理解: 大顺不再是那个一片石失败、神州即将陆沉、最终荆襄绝命反击将摇摇欲坠的天下保住的大顺了。 而是已经开始把触角伸向了美洲、南洋、印度、好望角的强大的上升期的、试图在新时代的大争之世中做“制新礼”的天子的大顺了。 但学术界的精英们,还没有为这种转型做好准备。 师生传承的体系下,他们仍旧对百年前那个摇摇欲坠率兽食人的黑暗时代,忘却不掉。 他们还没有适应,也没有做好承担治理一个前所未有广阔、又前所未有不能理解的天下的准备。 所以如孟松麓这样的儒生,嘴里喊着“天下”、“天下”。 但当权哲身讽刺大顺对藩属不用王道的时候,他内心虽然有些挣扎,可还是瞬间跳到了“天下”之外,张口直接反讽,说你们才是不行王道专行轻重术。 这固然是对过去黑暗时代的传承记忆。 也源于大顺自己重构了“道统”。 制度上,大顺之前很多是承载了明制的。 但在“道统”上,不是。 大顺的道统,是承认汉唐有道统的,不认朱子学认为的三代之后汉唐没有道统。 当战国的诸子游侠们消亡、当五德轮替的天人破灭、当武人乱政的混乱消散、当宋始终不能一统混成割据的天下观被蒙古人踏破、当从韩愈开始的对佛教的反击战在南宋终于完成…… 走到明亡顺兴这一步,大顺选择了陈同甫的“道行于事物之间、物充盈于宇宙之内”的道统说,是某种必然。 明末任何一家造反的得了天下,多半都会选这一套道统说。而不是造反出身的东虏南下,则多半会选朱子学。 因为【彼其初心,未有异于汤武……虽或急于天位,然始终不失其救民之初心,则大功大德已暴著于天下矣】! 在朱子学已然盛行的时代,起义者的合法性,只能选择这一套东西。 因为其的确是造反,的确是夺了天位,但只要有救民利民之功,那么就没问题。 三代与汉唐,一脉相承,无非是“做得尽”、“做不尽”的区别。 走到这一步,选择了这一套“道统”说,也就意味着大顺必须要有“绩效考核”,证明自己在做、要用功体现。 但经济基础摆在这,如果没有刘钰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把大顺拉入到了新世界中。 那么,当大顺解决了西北边患、雪山西域问题之后,就会尝试复奉祀侯为衍圣公,会放弃这种需要绩效考核的道统说。 但现在,大顺已经不可挽回地被刘钰拉入了新世界。 现在“灭火”的代价,已经太大。皇帝老了,折腾不动了;新君继位,又需要多少年才够掌控权力来灭火? 大顺只能延续着他当初为了自身合法性而选择的【道统】,滑入一种诡异无比的绩效考核模式中。 当初刘钰鼓吹的“南洋就是新时代的西域”,是这种道统选择的延续。 大顺皇帝顶着压力,坚持在西域驻军移民,也是这种道统选择的延续。 南洋是新时代的西域,这是说给自己听的。 旧时代的西域,那是做给别人看的。 汉唐明,他们的试卷已经打完,评分也已经结束。 于是,他们去过的地方,我要去;他们没去过的地方,我还要去。 唯有如此,才能在这种类似于绩效考核的道统说中,证明自己得分。 于是,七个绕不过去的郡,只要大顺官方的这套道统说依旧采用,那么就始终虎视眈眈。 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不是因为这七郡如南洋有香料,也不是因为这七郡如东北有威胁。 只是因为这七个郡在前人的试卷里。 尤其是大顺很多人逐渐意识到,海军对这七郡的狭长地形,是致命的优势之后,其实很多人都已经蠢蠢欲动了。 皇帝留给儿子的最大遗产,恰恰就是这七郡。 七郡在老皇帝手里,不是给儿子的遗产,而是给儿子的负担。 七郡不在老皇帝手里,才是给儿子的遗产,而非负担。 这份遗产,可以让儿子刷到威望、把控军权、在实践中学会怎么搞内外帝国、在战争中学会平衡文武。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