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面见忽必烈-《宋胆》
第(2/3)页
沉默良久,怒骂一声,“孽障!!真是孽障!!赵宋亡之有因,怎么净出些败类!!”
先有赵孟禧,现在又来了个赵孟梁!!
王瑜在一旁听着,知道父亲这是恨赵家不争气,诺大的江山,拱手送人。
轻声安慰,“也非都是赵孟禧、赵维这样的不堪之人.....女儿听说,表哥赵晔近年在沿海颇为活跃,屡败元军呢。”
“哼!”王应麟冷哼一声,“有什么用!?官家都跑了,让他一个年青璐王跑回来又有什么用?”
“只敢飘于海外,半步不得寸进,有什么用?”
一连三个有什么用,却是说出了王应麟,还有一众爱国之士的心声。
随后,王应麟不再多言,思量起来....
此事表面上看是赵维犯浑,可是细想之下,结合城中传闻,赵维想出使东瀛,老爷子又觉得没那么简单....
————————
另一边,大宁宫中....
忽必烈正于书房接见两位臣子。
而这两个人还不是别人,正是谢叠山和王积翁。
单独召见两人,也是另有要务,是忽必烈要求二人举荐贤能。
要知道,元朝没有科举,汉人、南人想入元廷为官,只有一个渠道。那就是举贤制,一般情况由翰林院学士,也就是忽必烈的秘书们举荐能者,由忽必烈选拔之后择职任用。
说明白点,为什么元朝没有科举。实在是汉人无论南北,都跟开了挂似的,对考试这个事儿太擅长了。
如果真的用科举选官,那蒙古人和色目人在朝堂上就得绝种了!!而且,根据元朝的阶级实情,汉人的地位确实是最低的,有大把的贵族官员反对科举,只能禁掉。
可是问题来了,禁止科举,那汉人当官的通道就没有了。怎么办呢?
不得不说,忽必烈这个皇帝当的不容易,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家构成面前,做到平衡更不容易。
翰林院的这个举贤制,便是平横汉人官员的手段....
这么说吧,翰林院六学士都是汉人,也就等于说举贤是汉人专属。使得官员体系之中汉臣不至于绝迹。
如今谢叠山是翰林直学士,自然也有举荐之责。
至于王积翁这个户部尚书为什么也在....这当然还是忽必烈的平衡手段。
之前在朝议东瀛军务的时候,王积翁被伯颜、阿术那帮粗人怼的不轻,其实王积翁也是好意,都是为朝廷着想。被人骂了一顿,自然心里委屈。
忽必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叫他来共行举荐之务,等于是事后褒奖和安抚。
对此,王积翁自然是心怀甚慰,但也没被冲昏头脑。忽必烈的意思是湖广行省军政务空虚,参政史权调回京了,上个月又把大半水军调到了高丽。正是大小官员空虚之时。要二人举荐汉臣五人,补充湖广军政事。
王积翁只举荐了两个人,之后就不言语了。剩下八个都交给了谢叠山。
这元帝给他五人额,是恩宠,他一个户部职官举两人也就行了,不能越权。这是分寸。
而且还有一层好处,那日在朝上是谢叠山给他解的围,这份人情得记下,现在是还的时候了。叠山先生举荐八人,那这八人就都是他的门生,是他在朝堂上的底蕴。
叠山先生对此也是轻车熟路,这是为官的基本默契,他还是懂的,也不扭捏,连举八人交差。
忽必烈认真看过,觉得这十人都没问题便降旨任用了。
也正在这时,阿丹跟着拟旨大监进了书房,静立一旁显然是有事....
王积翁知道这位色目大监是干什么的,用后世话说,那就是忽必烈的特务头子。
与叠山先生起来告退,出得书房。
“说吧....什么事?”
忽必烈头也不抬的发问。
“启奏陛下....今日在汗八里台太子府长史之子八斤图鲁宴请王应麟之女,被宁国侯打了。”
忽必烈一怔!!“你派去的?”
“正是...八斤图鲁约王应麟之女,正是陛下吩咐的那桩要务,逼王应麟出使。”
“宁国侯怎么在那?”
“听说是和恩阳侯又闹起来了,约在汗八里台一决生死....”
“胡闹!!”忽必烈大怒!!“越发的不像话了!!坏事坏到朕的头上来了!!”
“陛下息怒....奴婢这就去惩治了宁国侯。”
“朕让你惩治了吗?”
“这....”
阿丹额头见汗,“全听陛下吩咐....”
只见忽必烈眉头紧皱,“惩治是要惩治的,朕突然不想留着这个宁国侯了....”
阿丹眼前一亮,心说好小子,你的命到头儿了。
“对了....那小子不是和赵孟禧约架吗?怎么还扯到八斤图鲁身上了?”
“这....”阿丹犹豫一阵,实话实说,“他....他看上王应麟的那个女儿了。”
“噗!!”忽必烈气乐了,感叹道:“倒是没让朕失望!!真是色胆包天!”
阿丹陪笑,“陛下不知,奴婢查过了,那小子与王瑜是早有渊源,尚在临安之时,就曾当街调戏。”
“还被王瑜的表兄赵晔,给收拾的不轻呢。”
“赵晔?”忽必烈对这个名字却是尤为感兴趣,“就是近年于海上袭扰的那个旧宋璐王?”
“当是....当年崖山力挽宋亡的也是他。”
“呼....”忽必烈一叹,“是个少年人物啊....不说他了,你去办吧!让这个赵维在大都消失!朕不想再听到他的名字!”
“喏!!”阿丹欢快的很,那小子终于要遭报应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