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2张 断其一臂-《少帝成长计划》


    第(2/3)页

    要知道汉室针对匈奴的守备力量,是从高皇帝年间开始,就处于每年稳定增强的态势。

    在文帝刘恒登基,并掌握大权之后,汉室北方防线的壮大速度,更是肉眼可见的加快!

    而北地方向,能在汉室鼎立将近四十年后,于文帝十四年被匈奴人攻破,就意味着这个漏洞一直存在。

    在汉室守备力量越来越强大的背景下,从刘邦建立汉室那一天,到汉文帝十四年,这个方向的攻打难度,是在一点点上升的。

    反过来说,匈奴人越早攻打这个方向,就可能会遭受越弱的阻力,取得越大的成果。

    那为什么,匈奴人不在高皇帝年间、孝惠皇帝年间,以及后来吕后掌政的十来年,乃至于文帝刘恒登基初的那些年,自北地方向攻打汉室?

    为什么非要等到汉室越来越强大,守备越来越充分,文帝刘恒完全掌控大局,才从这个方向攻击?

    总不可能是匈奴人觉得难度太低,攻打没有乐趣吧?

    除了‘匈奴人为什么不早打北地’这一点之外,刘弘还有一点疑惑。

    无论是从原本的历史上,还是从刘弘此时了解到的信息判断,马邑方向,都属于匈奴人‘非常值得考虑’的攻击方向。

    而马邑与武州塞南北互成犄角,该区域东西又有天险相阻的地形下,马邑方向对汉室而言,又具备极其明显的‘伏击’潜力。

    ——看地图就不难发现:马邑-武州塞地区,就是一个狭长的瓶壮!

    马邑为瓶地,东西方向的天险为平身。

    这样一来,汉室只要能把匈奴人骗进武州塞,然后把武州塞这个‘瓶口’一堵,匈奴人就将插翅难飞。

    那么,问题又来了。

    如此完美的伏击地点,同样是越早用,就越能发挥更大价值,让汉室的战略处境处于更好的状态。

    那为什么,要一直等到汉室鼎立近百年之后的武帝一朝,才出现第一次‘马邑之谋’?

    是汉室力量不足以完成一次伏击,不想浪费马邑这个只能用一次的伏击点?

    这两个问题,对于此时的刘弘而言,至关重要!

    只有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刘弘才能彻底弄清楚:现在的匈奴人,为什么不可能从北地入侵,而是会选择马邑;以及,如果匈奴人确定从马邑而来,那汉室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准确的说,是原本历史上的文帝刘恒、景帝刘启遇到了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武帝刘彻却能解决。

    没让刘弘困惑多久,柴武就对第一个问题,给出了一个出乎刘弘意料,又能完美解答刘弘疑惑地解释。

    就见柴武略带些欣慰的发出一声感叹,那复杂的目光,就好像是在说‘陛下终于长大了,懂事儿了’。

    “陛下之问,确乃此间利害之处;匈奴若自北地入而击萧关,则吾汉室必有大患!”

    说着,柴武便面色轻松地扫了眼在场众人,随后和众人一同,带着一副理所当然的默契,对刘弘躬身一拜。

    “然陛下当知:兵家之大忌有三。”

    “何也?”

    “一曰:归师勿掩;二曰:穷寇勿追。”

    “其三,便乃腹背受敌,当自侧腹暗遁,而不可自背腹强攻也!”

    听到这里,刘弘不由暗自点了点头:穷寇勿追、归师勿掩,在后世都是妇孺皆知的俗谚了。

    至于后面那句,刘弘也能大致意会。

    ——当腹背受敌的时候,不应该向这两个方向发起攻击,而是应该实际从两侧逃离,从而结束腹背受敌的状况。

    就像一支部队攻城的时候,若是侧翼或身后出现敌军援兵,应该第一时间停止攻城,并尽快脱离战场,以避免被城内和城外的敌军包夹。

    因为前后夹击,就意味着敌人只要想,就随时可能让本方陷入包围圈。

    但这个状况,用在灵活的匈奴骑兵集群身上?

    看着北地与匈奴接壤的河套地区,刘弘暗自摇了摇头。

    河套地区,算是汉匈接壤的国境线当中,仅有的一处东西向接壤,而非南北向接壤的部分。

    具体形容,就是说:如果把汉室版图形容成一个方块,那河套,就是这个方块确实的左上角。

    在这个方向,汉室的北地地区与匈奴东西接壤,陇右地区又南北相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