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6章 定陵霸东-《少帝成长计划》


    第(2/3)页

    就拿后世的北上广深来说,除了北京,有哪一个在明清时期,就属于繁华大都?

    算起来,估计也就是临海的上海要好一些;明清时期的广州、深圳,和‘经济中心’几乎挨不上边。

    即便不考虑这些,后世北京的房价,也足以让刘弘对陵邑提起足够的重视。

    作为天子与皇后在死后长眠之所,汉帝陵的位置普遍不会距离长安太远。

    高皇帝长陵,北距长安三十五里;惠帝安陵,则位于长陵以西数里,距长安同样不过三十余里。

    文帝霸陵,位于长安城以东四十里处的霸水以东;景帝阳陵,位于长安城东北方向四十里处,泾水、渭水交汇组成的三角洲之上。

    历史上直到武帝一朝,猪爷将自己的帝陵选在了茂陵,才使得汉室帝陵与长安城的距离,第一次超过一百里。

    帝陵距离长安普遍不超过五十里,换算成后世的度量衡,也就是二十公里,完全在‘长安郊区’的范畴之内。

    而陵邑的存在,就类似于长安城的卫星城池,可以理解为后世的‘开发区’。

    距离长安够近,居民组成质量够高,经济实力雄厚,又有政策支持——这样的地方,简直是最好的人造经济热点了!

    所以刘弘计划在长安城附近,形成以‘陵邑’为卫星,长安城为中心的经济圈,以促进汉室的经济发展。

    至于能用的方式,那简直多了去了——学区房、特供房,乃至于廉租房之类的手段,都能让汉室‘陵邑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

    而‘陵邑包围都城’的建设思想,也将使得长安城的压力得到缓解。

    或许现在,长安城还能轻松容纳功侯贵族,以及长安百姓,但刘弘很清楚:百十年后,等贵勋功臣、皇亲国戚、宗室子孙人数越来越多,长安城的负担就会越来越大。

    而作为首都,长安又天然具备吸引天下人杰聚集的吸引力,又使得长安的负担,在肉眼可见的未来会愈发沉重。

    凭借一个个陵邑,让长安城向着四周辐射,形成方圆百里左右的政治文化区,无论对于如今的汉室,还是对于将来的汉室而言,都将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

    这样说来,刘弘挑选帝陵地址的原则,也就很明显了——地形、地势越符合经济、人口发展,就越好!

    所以,虽然刘弘嘴上说‘一起去霸水以东、渭水以北、马泉以西’勘察,但刘弘地御辇,却是径直向着霸水的方向驶去。

    至于刘弘给出的理由,也是十分不要脸:自长安东行四十里是霸水,再行六十里,就是新丰;朕欲遴帝陵之所,自当至新丰祭祖。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长安方圆百里范围内,几个重要的县级行政单位。

    长安城以北三十里,几乎都是高皇帝长陵、惠帝安陵的辐射区域,两座帝陵,再加上自发前去守灵的寺人内宦、文武大臣,几乎就见长安城以北五十里给占据。

    长安城以西,则属于关中开发较为落后的区域,即武帝一朝‘右辅都尉’辖区。

    以南百里,最重要的,是前秦时期的军事重镇:蓝田县。

    而长安城以东,则有一座长安附近百里最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新丰。

    ‘新丰’这个县的由来,说来还有些玩闹的意味。

    众所周知,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本身是沛郡丰县人,虽然刘邦本人在情感上,更偏向于丰县隔壁的沛郡郡治:沛县,但无奈刘邦也有着和后世年轻人一样的困扰——老爹不理解啊···

    刘邦讨厌自己的籍贯地丰县,自然是因为起事之初,没有得到丰县人的支持;但作为刘邦的父亲,太上皇刘煓(tuān)自然更喜欢生活了一辈子的丰县。

    对于儿子讨厌丰县,老刘头自然是没法说什么,但在刘邦登基之后,老刘头却是在长安城内过的很不开心。

    刘邦自然是困惑不已,问老爹什么情况,老刘头只好委屈巴巴的说:你爹我想丰县了···

    对于老爹‘思念家乡’的苦衷,作为儿子的刘邦自然不可能置之不理;但自己都做了皇帝,还把老爹扔在关东的乡下也不是回事儿。

    怎么办呢?

    小机灵鬼刘邦灵光一现,做出了一个十分霸气,且只有帝王才能想出的办法。

    ——老爹不是想丰县了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