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赵奕想明白了。 在得到反应过程中,铀235原子核结构不稳定后,他下意识的认为,空间阻隔的环境下,铀235的原子核结构就不稳定。 实际上,不稳定,只限制于‘反应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反应之前,最有力的证明就是,核装置启动之前,作为材料的铀棒,并没有产生自发裂变加快的情况。 爱德华-威腾说的很有道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空间会对质量点进行挤压,质量点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肯定是出现了抵抗或者伪装。 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质量点能存在于空间中,就说明它已经完成了‘塑性形变’,不被外力破坏的情况下,空间挤压忽然减轻或消失,也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 所以空间阻隔的直接效果,只是局限于原子核发生裂变的过程中,以及原子核外部区域的限制,而原子核本身依旧是稳定的。 如果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基础粒子组成了质子、中子,再组成原子核,组成粒子的质量点,对于空间挤压启到了阻挡作用,结合在一起的中子、质子也是一样的,原子核的稳态主要依靠内部力的限制,不会受到外部空间挤压的影响,但是,一旦原子核发生变动,有中子、质子或其他粒子分离的情况,就会受到空间阻隔的影响。 空间阻隔的减弱,导致了裂变反应更加充分。 赵奕继续深入去研究,以数学来构建反应体系,就发现区域内空间挤压效果的减小,也会导致原子核被抛出中子的活跃度,活跃度体现在速度以及受力上,因为空间挤压效果降低,中子就无法保持微观上的‘惯性’,就导致活跃度出现了降低。 这就像是一个人,宇宙空间下不受重力影响,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方向,活动能力就会降低。 当然,中子是没有意识的,只是因为空间阻隔的环境下,固有的物理定律被颠覆,‘助推’的空间挤压力减小,微观上的‘粒子惯性’就无法长期保持。 这也就解释了,空间阻隔环境下,核裂变反应变得更充分,反应速度却没有相应的提升。 “但是……” “如果区域内空间对质量点的挤压效果减弱,也就会导致大片被抛出的粒子不再活跃,那么核聚变反应……” “就更难了?” 核聚变和核裂变原理正好相反,依靠的是粒子对撞结合,空间阻隔的环境下,粒子的活跃度下降,肯定会大大增加核聚变发生的难度。 “但是……” “也许是有效的?粒子变得不活跃,核聚变就会容易控制?” 赵奕用力抿了抿嘴,仔细的思考起来。 在做空间相关的理论研究过程中,他也希望理论能为技术提供支持,最好是直接转化为技术。 他最希望看到的,还是实验研究为可控核聚变提供理论支持。 核聚变,又称核融合、融合反应、聚变反应或热核反应,反应原理和核裂变刚好相反,是指让两个原子核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中子虽然质量比较大,但是由于中子不带电,因此也能够在这个碰撞过程中逃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释放出来,大量电子和中子的释放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释放。 这是核裂变相反的核反应形式。,但相比核裂变来说,核聚变的好处太多了。 比如,无污染。 比如,释放的能量更多、更强。 比如,燃料可来源于海水和一些轻核,所以核聚变燃料是无穷无尽的。 每一个核大国都在努力研究可控核聚变,而所有相关的科学家,都认为可控核聚变代表着未来。 赵奕也希望能从空间阻隔,也就是反重力环境的实验中,找出研究可控核聚变的方向。 现在的结果似乎是有益的,同时也对核聚变的发生产生副作用。 “空间阻隔的环境下,核聚变很难发生?阻隔越大,反应发生的难度就越高……” “不管是核裂变还是核聚变,带来的都是粒子变得不活跃,也就是反应过程容易控制。” “控制,比制造反应难多了!” 赵奕简单总结了一下,实验结果肯定是有益的,不管是对于核裂变还是核聚变,技术难度最高的就是反应过程中的控制。 核反应变得容易控制,肯定能在技术上有很大提升,只是核聚变的点火上,肯定会受到巨大影响,要突破很大的技术难关。 现在的结论还是让赵奕感到失望的,就像是空间阻隔,或者说反重力的发现,他原本希望有理论上的突破,没想到只是发现粒子不活跃,只能说是增加了理论对技术的支持。 “太可惜了!” “依靠核试验来增加对空间的了解,才是真正的重大突破,结果却一点收获都没有。” “对空间的了解,没有任何增加!” 赵奕深吸了一口气,做了个小的总结,还是写了一份实验报告提交上去,随后带着郁闷出了房门。 在理学院的办公楼,赵奕再次碰到了爱德华-威腾。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