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剑冢本就是埋剑之地,又被称之为剑生最后的坟墓,岐山以天下剑冢为名,其中藏剑又几何可想而知,青锋剑能从中脱颖而出,剑锋之利溢于言表。 山河关外, 仲孟秋持剑而立, 手中青锋剑,剑身狭长, 四尺三寸,当为天下利器! “独孤前辈,可要借剑!” 徐闲腰间惊蛰剑已然出鞘,独孤求败的境界自己也是晓得的,和仲孟秋一样同为二品剑修,虽同为二品可从方才那一剑也能看出之间的差距,不过两名剑修捉对厮杀,生死本就在方寸之间,手中多出一柄利器自然也要多出几分胜算。 “不必!” 独孤求败闻言摇了摇头, 右手伸出,有一草介飞起落入指间, 轻轻一挥草介震直, 边缘细微之处有光芒流转, 有劲气卷起, 身上布衣猎猎作响。 “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原来如此。” 徐闲轻念出声,见状了然于心,手中握着的惊蛰剑入鞘静静地望着高墙上的那人有些出神,原来他已经到了那个境界。 独孤前辈终其一生用过四把剑, 第一把剑长约四尺,青光闪闪,为天下利器,用剑风格更是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这是他弱冠之前,那时他年少轻狂,桀骜不驯,用此间利器剑扫天下英雄。 如同《书论》所言:“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 独孤前辈用剑如同笔锋伸张之处。 笔走龙蛇,墨气淋漓,剑气纵横! 第二剑名为紫薇软剑, 剑冢有言,“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这是独孤前辈亲手刻下,也是他心中所想。 剑虽弃, 可软剑二字就已经透露出足够多的信息,徐闲想来那时候的独孤前辈已近而立之年,《坐忘论》中有言:“刚则折,柔恒存”想必那个时候前辈已经懂得了刚柔并济的道理,锐利虽然无坚不摧,却也容易伤人伤己。 软剑因其剑身柔软如绢,力道不易掌握运用之故,非精于此道者绝难自如运用。 独孤前辈的剑法如何? , 本就是, 无招无迹,觑敌出剑, 无常无端,玄乎离奇。 或许也正是独孤前辈的软剑快得太过迅疾无常,以至于盛年之时因收招不及而“误伤义士”,所以那柄紫薇软剑弃于山谷间。 此后第三把剑, 也是徐闲印象中最为深刻的一把, 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之前恃之横行天下! 那黑黝黝玄铁重剑远远瞧着的毫无异状,却是沉重之极,三尺多长的一把剑,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战阵上最沉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数倍,剑刃两侧皆是钝口,剑尖更是无锋。 《道德经》有言:“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无论是那把青色利器还是紫薇软剑都是极为锐利之器物,而玄铁重甲确是舍弃了剑之锐利,这是一场返璞归真的质变。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学剑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 不工者,工之极也! 也是那个时候的独孤前辈真正做到了, 一人一剑一天下, 那时候的他已然败尽天下英雄。 徐闲现在都还记得当初看《神雕侠侣》的时候,雕兄将杨过带到东海之滨,赶其下海,令其习剑,在惊涛骇浪之中迎波击刺的场景。 那时候的他正在雕兄的陪伴下走过独孤前辈曾经走过的路,很多时候恍惚之间徐闲总会把大后期的杨过和想象中独孤前辈的模样所重合。 最后一把剑,木剑无俦! 也是独孤前辈方才手中所持的腐朽木剑。 独孤前辈曾在剑下石板刻道, 腐朽木剑,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当独孤前辈食指轻夹草介的时候, 徐闲就晓得了独孤前辈已经到了“无剑”的境界。 无剑从来都不是单单字面上的意思, 而是心中不再执著于一草一木,而是剑法自然,存乎一心,想用什么为剑便用什么为剑。 摘花飞叶皆可为剑。 那怕手中无剑。 沟壑自有长剑轻鸣, 心中自有剑气纵横! 仲孟秋望着独孤求败手中的草介,眉头紧蹙,可手中的动作却依旧没有慢下,一步踏出腾空而起,手中的青锋剑指独孤。 清幽的剑身映衬着仲孟秋微冷的心, 这一剑刺出的时候, 胜负就已经不重要了, 眼下所有的情绪都被抛开, 仲孟秋已经不在乎背后的岐山剑冢得知自己身死后会是怎样的反应,也不在乎能否斩断凉州气运,同样也不在乎自己的生死。 于一名剑客而言, 能死在那人的剑下本就是极其的幸运。 剑客行事,只求痛快, 自己作为岐山剑冢天下行走这么多年,大多数时候都是很痛快的,因为自己的剑后快,够强,所有不痛快的事情都被手中的剑斩断了。 可这二十年来还是有一些事情积压在心底,让自己不够痛快,也难怪当初迈入二品后再无寸进,终归而言还是心境不够。 而眼下, 这一剑刺出的时候, 仲孟秋的心中是十分的痛快! 曾在大江大河磨砺剑意,又仗剑天涯曾踏足天下名山大川,一身剑意大气磅礴,如同山川湖海一同压下。 一切只在转瞬之间, 当仲孟秋踏出那一步的时候, 独孤求败已经动了, 微微用力夹紧指尖草介, 靴底踏在城垛的青石之上, 当手中草介挥出的时候, 没有天地异象, 只是波澜不惊, 孑然一身, 一人,一草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