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外来人口增加,户部才能多收入,他们会消费,日常用品有缺口,商人送东西过来,你收税。” 李易没说商铺按照销售额来交税,控制不住。 商铺是看大小面积和规模、经营品种,收固定税。 “既然如此,驿站不给百姓提供免费的东西?或者只给提供免费开水?烧开水也需要钱。” 毕构开始为难,他想让其他地方的百姓获得一些帮助。 赶路的时候最怕没有水喝、没有休息的地方,吃的会携带。 万一有的吃的也没有,需要一路讨饭呢? “这个吧,其实每一个驿站所处的位置,是否是交通要道,周围的人口,本身消耗多少东西有个浮动范围。 与其他的地方作比较,再制作成图表,就会看出来。 你比如一处驿站往来的信少、东西也少、周围人口少。 它的消耗能赶上其他更繁荣的驿站,本身就是问题。” 李易从概率上来讲,数据摆着呢。 “万一当地百姓穷,天天去驿站拿面包和水,还有的甚至住在驿站,自然就多。” 毕构找出来另一个解释,像李家庄子的免费汤。 许多百姓天天来喝,喝一碗再走,当成日常的一项重要活动,喝汤的时候还有种神圣感。 贫穷的地方,驿站放在县里或村里,百姓就天天去拿。 哪怕是三分之一个黑面包,一天拿一次,总够一个人果腹。 告诉他们说喝开水好,不生病,他们每天去喝开水。 县城中自然是乞讨的人,即便是进了县里的悲田坊,他们额外能拿到面包,为什么不拿? “村子里和县里的本地人驿站不知道?拿一次可以,天天拿的话记不住? 拿多了的不给,除非是买邮票,买一钱的邮票,给一个面包,面包本身成本就超过一钱了。” 李易不认为驿站的人看不出来,偶尔要一次,当朝廷补贴了,每天一次占便宜,不提供。 毕构点下头:“倒是能行,只是买一钱的邮票给一钱多的面包,还是赔。” “买了邮票他们留着?当然要用,原来不想写信的,这次可以写个信。 你比如两个村子有相互嫁娶的人家,不识字,买面包后,发现这个邮票还能帮着送东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