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孙中山妥协-《大国之疆》
第(2/3)页
只要袁世凯能让清廷退位,拥护共和,建立民国,这就算是达到了革命的目的,让他做总统完全可以。袁世凯是个比较开放的人,思想绝不陈腐守旧,这从他一贯主张变法维新、训练新军、力办新政可以看出来。这次出山他向清廷提出六条要求,比如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这两条,从施政大计看,和革命军的方针并无多大的区别。袁世凯复出之初,就主张宽容武昌起义诸人,又派特使南下议和,时至今日更是转而有支持民主共和的意愿。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敏顽不化的旧官僚,绝不是一个一心要与革命军为敌的人。
孙中山显然也清楚黄兴的来意,不待黄兴开口,孙中山首先道:“克强,你我奔走革命十余年,出生入死,所谓何来?当然是为了劳苦大众!那袁世凯呢?他绝不是为了大众,而是为他自己,为了他们北洋这个群体。既然如此,我们怎能将民国大总统一职托付于他?”
听到孙中山的话,黄兴低头沉默了一会,并没有说什么话。
看到黄兴的模样,孙中山长叹一声,道:“你以为我是非要当这个临时大总统吗?我只是觉得如今南边的这个局面得之实在不易,拱手交给袁世凯会前功尽弃。”
黄兴抬起头,看着孙中山说:“总理,南北统一共和建成,就会有合法的体制,到时候,一切都可以按照我们的愿望走上轨道。”
孙中山不说话,只是摇了摇头。
正说着,徐绍祯和汪精卫走了进来。徐绍祯是南京卫戍司令,而汪精卫是这次南北和议南方代表伍廷芳的第一参赞。
“大总统,事已至此,是和是战,请您定夺。废弃议和,整军北伐,不论胜算如何,至少目前我们还有一次机会。”徐绍祯说道。
孙中山苦苦的思虑着,良久不乏一言。他内心何尝不想北伐,真正的光复全国,结束帝制。可是,先不说财政不允许,就说南京附近军队的素质,连他这个不怎么懂军事的人都知道,这些军队不堪一击。
黄兴坦然的看着孙中山,开口道:“总理,既然袁世凯承诺清帝退位,还是议和吧。民军饷银缺乏,财力窘困,士兵多为新募之兵,纪律松弛,缺少训练。光复诸省,各自为政,如不认真整训,是很难有胜算的。”
大家都沉默了一会,孙中山转向徐绍祯道:“你意下如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