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东海科举-《1255再铸鼎》


    第(2/3)页

    这项考试其实是从崂山学宫的入学考试发展起来的。当时,崂山学宫的求学者越来越多,超出了教学能力,掌门王闻之便想着筛选一下,择优录取。但崂山学宫是个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但来求学的人却100%没什么理科知识,只懂传统的经史,难不成要用引经据典的考核法来筛选理科人才?后来他灵机一动,设立了一种简易的考试方法,也就是抽取各科基础知识编写成一本入门教材,让他们自学上十天半个月再参加考试。这与其说考的是知识,不如说考的是学习能力,得分高的基本就是悟性好的了,虽说也不完全公平,但足够用了。

    当时也没什么个正规体系,考试也不定期,基本是来一波考一波。但考生即使落榜也不会失望,因为就算不满足崂山学宫的需求,但能在这场考试中拿到分数,至少就说明这个人能读书识字,有一定文化水平了。而这样的人才在当前是很稀缺的,因此只要拿着考试结果去东海商社其他部门应聘,基本是一去一个准。

    而随着东海势力的膨胀,这种考试自然也越来越吃香了,尤其是62年战争胜利后,报名人数一下子暴涨。因此顺理成章的,它便走上了正规化的进程,最后正式成为一种一年一度的统一定期考试。

    鉴于大多数考试者都不是从东海教育体系出来的,因此正式的东海标考还是延续了“教材+自学+考试”的模式,只是分了语文、数学、经史、格致、地理五个科目,相应的教材内容广度也大了不少。但说实话都很浅显,只不过是中学教材的入门版本,有一年的时间自习,足够应试者学透了。显然,若是经过了正规化的东海教育,那么必然会在标考中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很可惜,到目前为止适龄的高小生和中学生还没有多少人呢,大部分参加者还是想搏个出身的成年人。

    东海标考的主要目的,还是给崂山学宫等大学招收学生,但如之前一样,即使不进大学,考试成绩在其他地方也是有用的。不光能进社属企业,就是私营企业对此也很看重,而且想进管委会各部门入职的话,这也是块很好的敲门砖……而后者对于秉持着传统观念的旧读书人来说格外有吸引力,因此标考私下里又被他们称作“东海科举”。

    东海管委会自然是否认这个说法的,反复强调这只是“入学”考试。理论上他们头上可还是有个朝廷的,平日里做个买卖稍微逾矩一下也就罢了,私设科举,难不成是想造反吗?

    当然,辟谣归辟谣,相关的宣传可不会含糊的。他们在江南报纸上刊登了大量广告,还廉价发售考试教材,吸引知识分子前来考试。尤其去年是会试年,大量举子汇聚临安,其中能高中进士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只能铩羽而归,等待三年之后再战了。江南工作组就针对他们做了不少工作,其中还真有不少最终被说动,愿意飘洋过海北上试试运气。而今年这个数字更是增长到了二百余人,当然,大部分都在清净的住处准备考试,厮混在这香粉之地的可不多。

    因自惭于考试之前一个月还在玩电……沉溺于温柔乡而产生负罪感的几名书生走后,剩下的几人也面面相觑,动摇了起来。

    梅坚摇了摇头,向着柱子另一侧的同乡徐渐离走去。

    他俩都是华亭县人,去年会试不第,这事本来也正常,考不中就回去再苦读三年呗,反正还年轻呢。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节奏开始加快起来,周遭时时刻刻都会出现新事物,尤其是有了一年一度的“东海科举”的消息传来之后,这三年就变得有些难以忍受了。所以,他们去年买了考试教材和例题,读了几遍,觉得并不太难,于是便在家自学了几个月,今年就来考试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