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当初东海人虽说要提供技术支持,但他们对造纸本来就没什么研究,只能让造纸匠们先演示一遍造纸流程,再看看有什么可以改造的地方。 但没想到这造纸过程的冗长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光是第一步沤料,就要将树皮、竹子等材料浸泡在水中长达一百天,以浸出杂质,软化纤维。 接下来需要用碱水将原料蒸煮一遍,再将原浆捣乱,使得纤维细化。 之后把细化后的纸浆再次浸水,然后用特制的平板容器将纸浆捞上来,也就是所谓的“抄纸”。 最后把抄上来的纸压榨成片,再烘干就成了真正的纸了。 后续流程所要的时间要短一些,不过也要差不多一个月才能搞定。 第一批纸用了四个多月才做出来,期间东海人一点都没有插手。最后做出的纸质量还可以,比之前外购的纸稍厚一些,但也更耐划,只是粗糙了些,而且颜色泛黄。最后这一点东海人倒不是很在意,反而觉得比较护眼。 工业部派来一个叫祝天明的帮忙改进工艺。他刚刚看明白这套造纸流程,也没多少能插手的地方,只是搬了台小水车过来,用铁制搅碎机代替人工捣料,效果还不错,最后产出的纸细腻了不少。 其他沤料和蒸煮的过程或许能用化学药剂缩短,但现在的东海商社还没能力研究这个,祝天明只能带着几个劳工分组实验沤制的方法,留待以后满满改进,现在先用规模换时间吧。 …… 开业仪式过后,纸坊内部又摆出一道流水席来,请工匠和雇佣工人大吃大喝了一顿。 酒饱饭足之后,张好文把四个造纸匠叫到办公室中,一人发了一个红包,然后说:“诸位大匠,明天咱工坊就正式开工了,此后就有劳各位了!” “谢过东家”“自当出力”“东家客气了”“包在俺身上”几个工匠纷纷回道。 张好文随后关心地问道:“如今我们工坊也能顺畅出纸了,今个是八月十八,不知十月初一前,产出两千刀可否?” 一刀就是一百张纸,两千刀差不多是东海商社四十天的用量。张好文核算下来,工坊的生产成本不过一刀二十文,即使只卖五十文一刀,利润也超过了以往从外地购纸倒卖的时候,而东海商社的需求非常旺盛,所以他现在非常关心产量。 “呃,”为首一个姓陈的工匠有些为难,“东家,这两千刀确实有些难了,最多也就出八百。” “啊?怎么会这么少?”张好文有些失望,之前试生产的时候他全程都跟着,私下也计算过工时,觉得一个月至少也能出一千五百刀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