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安排的节目还要等些时候。 听闻安丰王喜好清谈,不如就由安丰王起个名目,聊作谈资吧?” 安丰王推托不过,只得朗声道, “那小王斗胆,便以魏蜀吴三国为题,论其武功,可好?” 杨大眼一拍桌子, “好!好! 俺听到清谈二字,吓得头都大了。 若是换个题目,俺大眼哪里还敢说话。 这个话题好! 魏蜀吴论武功,那当然是蜀中季汉为尊了。 关,张万人之敌,勇冠三军! 嘿嘿,那威风,那名声, 嘿,厉害! 俺,那个,佩服!” 潘将军对他翻了个白眼,“这就完啦?” “啊,完啦。还有啥能说呀?” 安丰王赶忙圆场, “杨将军所言极是,季汉将军勇猛,世人称道。 不过小王以为,比起杨大将军倒追奔马,顺夺飞矢的绝技,纵是关张再世,也只能自叹弗如啊。” 杨大眼闻言虽然受用,但也不免羞窘,嘿嘿傻乐了几声,便不再言语。 安丰王又对庆云一拱手,“不知庆小侠有何高论?” 庆云略作思忖,抱拳应道, “蜀中人材,究竟凤毛麟角,实力最弱,战绩也并无出彩。 天下菁英十之七八,都在曹魏, 天下十三州,曹魏并其十数。 其时江南蛮荒,半为山越,赋税之民泰半都在曹氏册上。 因此若以成绩为论,当推曹氏为尊。” 安丰王欣然应到, “庆小侠定是熟读经史,举数例如数家珍。 嗯,不错,若是以绩而衡,自然是以魏为尊了。 不知王上以为然否?” 魏王欣然一笑,长身而起, “若以绩而论,便定曹魏为尊,孤并不苟同。 昔大汉之治, 东平卫满,名汉江,设四郡; 西征大宛,越葱岭,掠天马; 北逐匈奴,临北海,封狼居胥; 南夺交趾,立铜柱,君日南。 比之当日禹贡神州,开疆拓土,岂止倍焉? 然而曹魏之世,所守几成? 匈奴,东胡,羌狄诸部羽翼渐成,频探其爪。 公孙马氏,藩篱一去,曹魏之策,仅余怀柔。 今东胡诸部,只知有汉,不存魏晋,称关内皆为汉人,盖因其是。 而江东孙氏,起于一州之地,折蜀先主举国之兵于猇亭,拒魏文帝三路精英于江北。 教化山越,固政岭南,遗晋人衣冠南渡之巢穴,此其首功。 挥戈远征日南,夺汉时旧郡,吴境不曾让一寸汉土与荒蕃。 然而江东虎臣仍不自缚于汉时明月,为求军马,开源远航,扬帆瀚海。 遣万众拓土三韩,乃有百济之兴。 访夷州,幸朱崖,商通南海诸屿,遥呼大秦,另辟蹊径,此前人未有之功也。 比之魏蜀二国,全力内斗,私通五胡,吴王格局,如高山仰止。 上古奇书《河图》有谶,女娲的后人终将出现一位王者一统昆仑九州。 拓跋女娲同出地皇,我辈怎能以神州一隅为志? 复汉时江山,拓土四方,九州而一,方为我元氏抱负。 心存此志,焉能如曹刘龃龉汉中,而忘天下之大乎? 今天下南北两分,岛夷萧齐不仁,孤固当取之。 然而柔然,高车,高句丽,莫非汉土; 流沙,瀚海,山外山,亦是昆仑。 吴王所图,孤心戚戚。” 元宏如此盛赞吴王,令在座主人都大感意外。 但见他言辞铿锵,有理有据, 最重要的,嗯,还是他不容辩驳的君上威仪, 这金口玉言一开,那自然就是定论了。 安丰王急忙拊掌收官,大赞乌林,濡须,猇亭,石亭诸役。 刘备曹丕几伐东吴,无一胜绩,反而双双殒命。 难为了大眼瞪竖眼,这对难兄难弟可是什么都不懂啊,只能跟着嗯嗯啊啊。 不过庆云听得倒也入味。 魏王所寻这个切入点,他以前并没有想过。 仔细算来,整个三国投入十万兵马以上的战役,绝大部分都发生在东线,东吴的战绩着实不赖啊。 想当年刘备折全国之军于猇亭,同年曹丕也趁吴蜀鹬蚌相争之际倾举国之力伐吴, 他不但御驾亲征,还派遣东线的张辽,曹休,臧霸,贾逵,王凌;中线曹仁,王双;西线曹真,夏侯尚,张合,徐晃,文聘,等等等等……总之当时魏国数得上的名将,几乎都被投入了这场战役。 结果吴国没什么事儿,魏国倒折了张辽,曹仁两员肱骨之将。 再比如张辽八百突骑对南渡十万吴军发动奇袭,直逼凌统三百人的禁卫小队,虽然没有把握住狙杀孙权的机会,但因此名满天下。 可是高寿五百骑截杀曹丕北归的十余万大军,博浪一击,误俘副车,侥幸逃回的曹丕本尊也因此长病不起,没几个月便一命呜呼。这段秘辛却少有人提及。 同样是史书白字黑字记录的文字,为何在大众认知中的投影却判若云泥呢? 庆云还在独自品味的档口,忽然听闻屋外哗声四起。 元宏笑了笑,“来了!庆小侠,可能又要暂时委屈你一下了。” 杨大眼将庆云反背双手打了个活扣,竖起耳朵听着元宏的吩咐, “等会儿打起来架势要做足,但莫真伤了人。 皇宫里虽难免有他人的眼线,但多半也只能远远瞧着,所以只要打得好看,那就够了!” 随后元宏郑重地拍了拍庆云肩头,吩咐道, “太子半年前时常去嵩山兰若寺礼佛。 那里现在汇聚了许多游方僧,鱼龙混杂,定是有不少派系的耳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