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诚如陈赓所回忆的:“由阳泉至榆次,除少数几个县城外,几年来以碉堡组成的封锁线,被我挨次攻下。每一座铁桥,每一个车站、水塔,每根铁路枕木均被我焚烧或破坏无余。一条完整的铁路,一时变成了破烂不堪的荒地。” 历史上,全线几乎整夜都在战斗,很多地点到了第二天白天还在战斗。距离太原很进的地方不得不撤出战斗。原因就是八路的武器不行,子弹很快就打完了,一篮子手榴弹也未必能炸死几个鬼子。很多鬼子见手榴弹扔进阵地,以为必死,结果手榴弹炸了,人都熏黑了,就是炸不死,是**爆炸力太弱了。 不过,有伊‘春’提供的先进武器,先进武器虽然少,但是对付日军还是够的,加上八路和历史上一样不怕死,战斗自然顺利很多。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阳泉的日军被狮垴山上的阻击部队牢固地拴住了。 | 1940年10月21日。早晨6点。阳泉。狮垴山。 八路军129师承担的任务是对正太路西段,也就是阳泉至榆次,进行破击。 破袭这一段铁路,就应该先把阳泉的守敌限制住,不使其出城。 承担这个任务的是385旅769和14团。他们在旅长陈锡联指挥下,连夜进驻狮垴山,修筑工事,准备迎敌。 1900年前,现在的阳泉市区是平定州境内的一个名叫“漾泉”的小山村,也有人认为,这里只是一片名为沙江口的荒滩。1903年正太铁路通车后,采矿业随之兴起,这个城镇逐渐形成了。民国初年,改平定州为平定县,阳泉归辖于平定县。1936年,阳泉附近形成了3万余人的小镇。 正太铁路在桃江南南,其中一段就经过狮垴山北山脚下经过。 日军华北方面军的第一军驻扎在太原,司令为筱冢义男中将。他下辖的独立第四‘混’成步兵旅团驻扎在阳泉,旅团长片山省太郎中将。因此,该旅团也称片山旅团。 该旅团驻阳泉的是第十五大队,大队长为德江光中佐。 20日,天还没有黑,部队偷袭西峪村矿警队,清除障碍,上了狮垴山,他们每个人都拿着铁锹,镐头。这是小路的主意。上来之后,立刻修工事。 另外,在7点多的时候,数十人到了铁路附近和公路附近,在没人的地方,准备破坏电线杆,因为很多人不掌握时间,怕破坏电线杆晚了,估‘摸’的时间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砍电线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