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彭总道:“你要推迟作战时间?” 小路道:“晚辈以为,秋收以后为好。秋收后打,不但我们有吃的,日本人的粮食因为我们的攻打一定收不上来。铁路不通,外面的粮食进不来,里面征不到粮食,对战役有利。” 彭总道:“有道理。你认为我上一个计划是攻坚战?” 小路道:“是。我觉得我军打攻坚战需要训练,另外如果能打成全局运动战与局部攻坚战,那会更加有利。” 左副参谋长道:“怎么还没进屋,就讨论起来了。先进去休息一下。” 小路向左权敬礼。 进了屋子,彭总‘性’子急,三个人立刻开会,针对小路在路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小路在路上,除了大量提供情报,还提出了几个问题。情报解决了了解敌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针对八路军自己的。所谓知己知彼。 彭总就是这么一个人,你说的没道理,那会不以为然,说错了,他会跟你发火,但是说对了,他则会愿意跟你探讨。 小路根据后世对百团大战的总结和研究,提出的问题自然是刀刀见骨。当时八路军打游击已经习惯了的,为了配合政治形势而打阵地战,自然问题多多。而这些则是后世总结得最多的。 问题之一就是指挥的问题。 历史上,百团大战最初只计划二十几个团参战,不想很多部队听说兄弟部队开打,立刻投入战斗,给予配合。很多民兵也都‘操’家伙参战。他们的配合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起到了牵制兵力的作用。缺点就是没有统一的指挥,行动‘混’‘乱’。 因此,小路电报里问:能保证其他部队整齐划一地接受指挥吗?其他部队参战怎么办?如何指挥?计划开打,敌人势必增援,我计划外部队势必参战。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指挥。 部队大了,就是游击战,也得加强指挥。 问题之二是从游击战法到阵地战和攻坚战法的过渡问题。 游击战,走到哪里就算哪里,时间观念不强。阵地战,必须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指挥员有手表吗?延安还有用日晷计时的,军队不行。夜里怎么办?后勤如何供给?民兵进行后勤补给训练过没有? 就是游击战,训练好了也能提高战力。 说到手表,就要说时间。当时,时间是个不成问题的大问题。历史上,指出时间问题的是英国人林迈可。不过这是百团大战以后的事情了。 英国人林迈可1937年12月来到北平,执教于燕京大学。1941年12月8日清晨,其夫人李效黎收听英国广播,知道美日‘交’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林迈可与李效黎、英籍教授班威廉和夫人克兰尔一起逃离燕京大学。 稍作停留之后,过了1942年新年,他们被游击队护送到平西根据地,再次见到了萧克司令员,不久到了延安,林迈可很快就接到朱总司令亲笔签署的八路军无线电顾问的聘书,李效黎则被安排在‘交’际处做翻译。 那时,延安没有标准时间,各单位或使用中国东部的华东标准时间或使用华中标准时间,而延安边区政fu则在院里装了一个日晷,以太阳移动为作息时间。中央还在《解放日报》发布公告:规定延安标准时间一律以延安边区 政fu大院的日晷为准,当时的理由是日晷的误差对地里劳作的农民没有任何影响,还可以更好地接近群众。 林迈可给‘毛’公写了一封信:“据我所知,如今社会都已实行标准时区,只有山西的阎锡山实行太原时间,共党当然不愿效法一个军阀。”他还说明了使用日晷为标准时间的种种不便。 第(2/3)页